Punting-Tours-Cambridge1.jpg  

疼愛我的人都知道,我向來有一個英國夢。
人生的第一個啟蒙,是我畢生最愛的作家三毛;
留學之心是她開啟的,自小學六年級直到現在,熾熱不曾磨滅絲毫。
之後的啟迪來自我所欽羡的詩人徐志摩。因為他的原故,我非常渴望留學英倫,踏他走過的足跡。
這兩個,就是我心深處盼望赴英讀書的原因。
聽來也許不成因果,不過知心的愛友總是給我二百分的信任和明白:「這樣已經足夠有餘!」

我中學時代的校風,回想起來或許也是薰陶之一。
雖然英國殖民的年代在我升上中學的那一年就結束了,作為一所英文女子學校,我的母校卻處處有著濃濃的遺風。
中一的班主任叫做 Mrs. Harrold,是一位嫁給外藉丈夫的華人老師。
她最重視我們的禮貌和儀態,我不能忘記她每早班主任課之後,走到門邊時都會回過頭來,
都舉起手指叮囑我們:「Girls, remember, behave yourselves.」
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老師的這份優雅,可是這份優雅一定潛移默化而來;
因為不久之後的運動日,當我向一群老師走過去時,竟然聽見其中一位老師笑著說:
「看啊,小 Harrold 來了!」
我想,我內心深處早已認定了一種形象,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存在的狀態。我在學習。
另一個讓我著迷的訓練,就是烹飪課中「mise-en-place」的要求。
當時的我,當然既不感到著迷,也不知道什麼是「mise-en-place」。
家政老師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她的要求不可以不做足。
每一課之前,黑板上就張貼了很大的一張牛油紙,上面用黑色水筆整齊地寫著今堂課將要學習的料理,和一切——是一切——所需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們必須要在課堂開始之前,在自己的流理台上鋪開一條乾淨的茶巾,
把所有——所有——老師寫出來的項目全數備好排好。
細緻至一支茶匙、一支湯匙、一把蔬菜刀、一把削皮刀,都有自己的分類和名稱,不可弄錯;
而茶匙一會兒量鹽、湯匙量牛奶,不可以混著使用;
蔬菜刀一會兒用來切胡蘿蔔、水果刀用來切蘋果,亦不可對調來用。
當時做學生怕得要命,因為備少了、用錯了,真的會給罵得很慘。
可是這樣先整整齊齊的鋪排好所有東西,再一口氣做料理的優雅感和流利感,就成了深深的印記。
這些細細碎碎卻累積久久的經驗、後殖民風格給我既模糊又深刻的印象,漸漸模造了我對英國文化的依戀。

我讀中學的時候就跟媽媽說,我將來要出國讀書。
向來要我獨立的媽媽言簡意賅:「你畢業以後自己打工賺錢去,我不會供你出國。」
雖然如此,媽媽看到有關獎學金的資料時,會告訴我讓我自己留意。
那時候,我就聽說了英國大使館每年設有一項留英的全額獎學金,全球公開申請。
後來,讀大學時主修非常本土化的專業,出國的想法一度離得較遠;
畢業那一年,不曾直接教過我的系主任,卻叫了我去見他。
「你一直以來都是個優秀的學生,我希望你可以出國讀碩士,將來會有益於我們這個專業的。我可以作你的推薦。」
我非常訝異,一下子不懂回答。系主任於是拿起案頭的電話,跟秘書先生說:
「你給她找一些有關外國研究院的資料吧。」
當時的我很年少,甚至對於自己是否合適這個專業,依然猶豫;
對於前路走向哪個方向,並沒有清晰的想法。
也因為這樣,我最終婉拒了教授推薦留學的厚愛,決定著手實務工作,至少要驗證,這個專業是否屬於我的天地。

之後那幾年,我經驗了實務工作,也曾轉行;
考進了演藝學院圓另一個夢,再讀了深感興趣的家庭輔導碩士;
結了婚,當過一段日子家庭主婦,再回到職場。
婚後的我,不再想著要出國。丈夫反而常常記掛我這個未圓之夢。
「我的夢想太多,不能全部實現的;我已經選擇了我更想要的事物了。」我說。
婚後三年,我們幸運地購置了自己的家。在三十年供款的條件之下,我更加不再考慮出國。
丈夫卻堅持出國讀書是我從小到大重要的夢想,不可以因為結婚或置業而擱下。
英國大使館的全額獎學金,仍在我的印象之中;
間或也會留意一下,不過每一次都留意得不是時候——
每一次看,都剛好在那一年的 Closing date 附近。
直到,這一年。

去年九月,我收到了英國大使館的電郵,有關本年度的獎學金申請開始了——
一定是我每年向隅之後,去年提起心肝登記了電郵提示的結果。
而正正就是那個時候,我已計劃離開全職工作,嘗試渴望已久的半職工作生活,
並且已經順利得到大學的聘請,投入了盼望從事已久的督導工作。
督導的工作按大學的學期計算,我不再背負長時間的合約。
我和丈夫都同意,這就是最合適的時候。
我並不害怕夢想不能成真,我只害怕自己不曾為夢想盡力爭取;這樣我會後悔,而我害怕後悔的感覺。
當年報考演藝學院的心志也是這樣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嘗試過了,得與失都不會後悔。
於是,我在十月下旬完成全職工作之後,開始申請手續。

整個申請比想像中困難得多——
首先,選讀科目的條件非常嚴格,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上網篩選可以修讀的課程;
其次,選讀科目必須與自身專業密切相關,這又在篩選中加添了難度;
再之後,我要先得到三所英國大學的錄取,或至少在等候錄取的階段;
而且我要呈上兩位推薦人的推薦信。
不用說,無比漫長複雜的填表部份也很艱辛。
除了需要許多文件和證書的掃瞄本,也要詳細寫明過去和現在每一次讀書和每一份工作的細目和經驗。
此外,要在國際英國語文考試中取得一定的分數。

選擇大學和學科已經用了許多的時間。
許多確信選定了的,最後又換了下來:
不夠相關的不敢報讀;與自己讀過的碩士課程太接近的報讀了又沒有意思;
有興趣的不對條件,沒有興趣的不想妄選。
獎學金的申請還沒動筆,先要動筆三所大學研究院的申請。
每項申請需要一篇 Personal Statement 和兩封推薦信,是逃不掉的寫作項目。
再接著才是獎學金的申請。
這並不是一篇 Personal Statement 那樣簡單,而是——要回答獎學金四大題目。
即是寫四大篇文章。
我的教授和我的前任上司願意作我的推薦人,但是推薦信向來都是申請人代為草擬的。
同樣出自我手,同樣形容我自己,卻絕對要寫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和內容。
推薦信佔這個申請極其重要的部份,提起筆來都是莫大的壓力。
由離職日到獎學金截止申請日,整整14天,我每日坐在家中電腦前,掙扎著獨自完成這項艱巨的工程。
每一封推薦信、每一篇文章,都會左右這份申請的甄選結果,我不得不用盡全部的力氣和熱忱。
中途,一度因為太過高壓而想過不申請算了,最後又跨了過去。在十一月初,我寄出了申請。

寫申請的時候,是以非去不可的意志寫的,壓力大到幾乎破錶;
到申請寄出之後,心情反而一半一半:因應獎學金的條件而報讀的科目真的很窄很窄,能報的大學也不算心儀的。
如果能去,就是夢想的滿足;如果不能去,反而可以把赴英的機會留給更愛的城市、更好的大學、更合適的科目。

十二月初,我收到了英國大學的回函——三個大學研究院的學系,都分別錄取了我。
甜蜜的感覺溢滿心胸。我回覆了大學,說明自己只能在獎學金的支持下才能前往修讀。
轉眼四個多月。農曆新年期間我在澳洲居遊,意外收到獎學金的消息——
我被評審委員會甄選中了,參與四月中旬的面試。
三月底的生活,再一次蒙上壓力。獎學金四大題目。又是那寫完之後不想再回顧的四大題目。
我內心很知道,我並不是獎學金所要選拔的那種人。
獎學金所走的路線並不是我所走的:社會精英、領袖才能、網絡組織能力、人際關係手腕、帶領整個專業前進、改變城市的政策......這些都不是我。
可是全額獎學金是暫時唯一能夠出國的通道,我只有努力了。

四月中的面試是嶄新的體驗——走入守衛深嚴的大英領事館。
這是許多許多年前,尚是高中生的我,和媽媽一起走經的建築物。媽媽說這裡可以申請獎學金去英國讀書。
安全檢查非常嚴謹,飲用水也不能帶,手錶和電話都要放下,我彷彿走入了沒有時間的空間。
巨型的英國國徽在偌大高眺的廳堂之中不感龐然;英女皇的畫像掛在旁邊,竟是立體的。
當我已經走進英國大使館,纏繞多日的劇烈焦慮離開了我。
心裡看見的,反而是大使館門外守候的丈夫,那位每一次都陪伴我去追求夢想的人;
還有兩位忠實的好朋友,分別從工作中取了半天假期,要來會合我為我慶祝完成面試。
我被引領進一間充滿陽光,可以看到室外樹木的玻璃房間,面對三位考官。
主考是位英國男士,一邊是印度藉的女士,另一邊是華人——前屆的獎學金得主。
聞說,獎學金每年只有兩個名額,而且香港和澳門的考生一起算。
我給了不少有力而確定的答案,也有無力而笨拙的答案。
離開大使館時,外面是雨天,我心裡是大大的晴天。
要為獎學金而做的事,歷時半年,終於全部完成了。
我那樣的盡力走了那麼遠的路,無論如何已經無悔了。
五月中,國際英國語文考試的成績也出來了,我在9分裡考到8分,超越了當年會考的甲一等級。

六月初的今天早上,我再次收到英國大使館的電郵——我落選了。
電郵頗為詳細,也頗為人性化,告訴我評審委員會對於我的申請書和面試都非常欣賞,並說明這一屆的競爭特別強烈,能夠進入面試階段是個非常可觀的成績。
我的失落難以形容,比想像中深。
有點茫然,有點無措,有點空白,有點不捨。
我整天都很安靜。直到晚上,這份失落感才踏實過來,我掉下了眼淚。
丈夫抱著我,看起來也非常難過。
哭了一會停下來,丈夫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說:「哭完的貓最需要的是休息——所以,你今晚什麼都不用做,去房間裡開著冷氣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吧!」
於是丈夫把家事全部接手掉,而我,走進書房,決定把這個經歷寫下來。

剛才在哭的過程中,內心有一份小小的確幸,油然而生。
三十多年的生命經驗裡,我經歷過許許多多不同痛楚程度的哭。
我很記得有些時候,生命中有絕望般的傷痛,是哭不完的,哭不回來的。
於是特別能夠感覺得到,這一次哭泣,是痛快而短暫的、是哭得完的、是哭過了就會輕省的;
這份覺知,叫我感恩和安慰。
我失去的比起我所擁抱著的,相差很遠。

我把這個消息告知了幾位重要的人。
而我心裡準備好了聽到「不要緊」之類的回應,卻沒有出現:
媽媽說,「收拾心情和我旅行去」。
推薦我的教授說,「那太傷感了。我請你吃午餐來支持你」。
好友說,「知道你會留下來,其實我有點開心」。
丈夫早上收到消息後的回應是,「我資助你去外國讀書,哼!」
兩位曾跑來接我面試的好友異口同聲說,「英國錯失了一個人才」。
他們各用我想像以外的方式回應我,卻每一個都安慰到我。

在失落之外,我被祝福所包圍。
我對我的上帝深有信心,祂不用這個方法的話,祂會用另一個更美的方法實現。

114113.jpg  

===================================================

英國料理,向來被批評的居多;
「難吃的英國料理」更加是歐陸國家——尤其以精緻料理為傲的法國——非常樂於閒話的笑柄。
我高中時曾經短時間遊學英倫,的確,上館子的話,就是吃炸魚薯條,去街頭的小車攤的話,就是買熱狗,甜食則是冰淇淋,沒有別的了。
有時也想不明白,短短一條街道,小車攤販竟是好多檔,但每一攤都可以一模一樣的賣熱狗或冰淇淋,且是完全一樣的材料和做法,居然可以毫無新意而安然生存。這個時候結論不免回歸:英國人是真的不太介意「美食」這回事。

一個不太追求精湛飲食的地方,的確又很難在料理上發展出高峰,與旁邊料理文化深邃的鄰居比較起來,自然更顯蒼白。
雖然如此,我卻無意貶抑英國料理。我相信料理的繁華與直白只是兩個導向,文化中飲食這一環的精深與單薄也只是一種呈現,裡面說的是不同的故事,當中沒有必然的好壞之分。
也正如所有的地方料理,無論看起來多麼乏善可陳,細心探尋起來,還是會有些獨特的風景。

d1524e06d37f6f2d3469b2a9711dcdb8.jpg

如果要數算法國經典料理,可能真的會不知道從何入手,做個多長的清單才好;但要列舉英國經典料理的話,則並不費事。
頗有代表性的經典菜餚有:
英式烤牛肉 (Sunday Roast) 配 約克夏布丁 (Yorkshire Pudding)、牧羊人派 (Shepherd's Pie)、肉餡餅 (Meat Pie)、
威靈頓牛肉 (Beef Wellington)、炸魚薯條 (Fish and Chips)、香腸佐薯泥 (Bangers and Mash)。
英國人倚重馬鈴薯,焗薯、烤薯塊、炸薯條、薯泥(薯蓉)等,是日常的主食。
肉食方面以牛肉和魚為主;烹調手法通常是直截了當的煎、烤、炸的方式,肉熟了就完成,沒有繁複技巧。
調味方面,英國菜並不著重在料理過程中加入調味料,而會在盛盤之後由吃的人自行灑鹽灑胡椒;
醬汁的使用也非常廣泛,幾乎什麼餐點都會淋上褐色醬汁 (Brown Sauce) 或肉汁 (Gravy) 佐餐,作為調味。

傳統的英國料理中,蔬菜佔的席位非常的小,主角都是肉和馬鈴薯,或把肉類和澱粉質合而為一做成餡餅 (肉派)。
英國人愛吃餡餅,早餐正餐點心宵夜都合用,簡單的拿在手中可以邊走邊吃,在家不想下廚,加熱冰箱中的一塊餡餅,有肉有澱粉,又成了一餐。
例如上述的 Shepherd's Pie、Meat Pie、Beef Wellington,都是肉類+麵皮/馬鈴薯做成的「派」式食物;
而 Sunday Roast + Yorkshire Pudding 的吃法、Fish and Chips 和 Bangers and Mash 的配搭,亦是肉+澱粉質的經典組合。
英國人可以就這樣一直吃下去,而不感沈悶,又或許也感沈悶,但認為吃東西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英國料理中,主菜誠然很務實,但甜食和烘焙,就有比較活潑的面貌,在國際餐桌上也流傳較廣。
著名的午茶司康餅 (Scones)、威爾斯餅 (Welsh Cake)、水果鮮奶油甜點 (Trifle)、蘋果派 (Apple Pie)、
維多利亞海綿蛋糕 (Victoria Sponge)、百果甜派 (Mince Pie)、麵包布丁 (Bread Pudding) 等,都是英國甜點。
略懂烘焙的朋友大概一看就能歸納,英式的甜食,都是相當淺易簡單、做法直白的點心;
跟法國、奧地利、意大利等甜點文化豐沛如寶庫的國家,還是沒法比的。

「英國無美食」這句說話的由來,就是這樣生成的。
然而,雖然單項地以餐點而言,英國料理略顯沈悶,技法也相較簡單,
但看似在飲食的追求上顯得呆板的英國人,卻對某些飲食環節,卻非常重視——
例如紅茶的飲用 (英國是全世界茶葉消費量最高的國家)、精緻的三層下午茶 (English Afternoon Tea)、
豐盛的全日早餐 (Full English Breakfast),還有傳統的聖誕晚餐 (Christmas Dinner)。
這些都是具格調而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影響力的。

===================================================

我因為一份說不出的情意結而喜愛英國,也因而對她的文化和料理世界充滿興趣——
即使英國的食物往往得著劣評、即使我親身的經驗也相當的可悲。
White-Bread.jpg
遊學英倫的日子,我住寄宿家庭,理論上三餐由寄主全包。
打從第一天進屋裡,年輕的寄主夫婦就說,早餐你自己弄,冰箱中的東西都可以吃;
不過由我入住到我離開,每天的早餐都是超市大桶裝牛奶+兩片大袋裝的白吐司。冰箱中能拿來當早餐的就這兩樣。
午餐由寄宿家庭預備給我帶出門,我除了三明治之外沒有帶過其他食物,除了間中加給我的小小一袋炸薯片。
(摸不著頭腦的配搭,不過有見一些同學都是這樣帶三明治+薯片,是當做蔬菜的意思嗎?)
早餐吃白麵包喝牛奶毫無問題,真正的文化衝擊在於——午餐的三明治中,只有一片芝士。每天都是。
生在國際美食之都被完全的寵壞,從來習慣三明治的兩片麵包中,會夾上雜七雜八一大疊,當我第一次 (以至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 看見那不厚不薄的單片芝士,真的傻了眼,長久仍感到難以置信。面對這樣慘淡的午餐,心情也會跟著很沮喪。
後來寄宿夫婦乾脆也不幫我備午餐了,叫我自己拿麵包夾芝士出門就好了。
當年的我十七歲,且在旅遊之中,這樣根本吃不飽;每到下午,就從學校走出去,向街上的小車攤販買熱狗。
當年的物價還算便宜,一隻熱狗一英鎊,我很快就養成每天一熱狗的習慣。如此,芝士三明治的創傷就被平衡了。
那是盛夏的劍橋,天氣熱得要緊,冰淇淋也是一支一英鎊,於是每天吃一支冰淇淋,也成了我一個人的幸福時光。
晚餐也是不堪回首的。
寄宿夫婦偶爾下廚,煮好的食物會直接分在每個人的盤子上,不會放在餐桌中間。
讓我憤慨難平的,是每每我的餐盤中只有他們一半的量,或者一半少一些。我向來骨架細個子小,卻沒想到會成為被扣掉糧食的依據。
當年我非常膽小,又死死的以為要持守著中華文化客氣保守的美德,結果都是這樣的過日子。
寄宿夫婦更多的是外出吃晚餐,當然不會帶上我。許多個夜晚,就見廚房爐頭上有小字條,叫我加熱冷凍庫中某一包即食餐。
當時的我雖然膽怯但一點不笨;我去超市的時候就能夠發現,我的餐點都是最廉價的品牌和食材,我吃的與寄宿夫婦吃的是不一樣的。
記憶中唯一溫暖的一餐,是寄宿少婦的父母來了看望他們,晚餐由兩老打點,於是我吃了一塊蘋果派,甚至可以添吃一次。

扯遠了。顯然英國人給我的印象,比英國料理深刻許多。
與同學外出上館子的話,炸魚薯條店是最多的,隨街都是店舖。我吃了兩次就再也無法吃,團隊中也只有一位男生對炸魚樂此不疲。
其他的時候,我們上印度餐館、中國餐館,或是去咖啡店,所謂的英國料理就沒有再吃。
但在這一切之中,有一個在我人生中名列前茅的美好飲食經驗——英式下午茶。
那是辦學團體特意為學生們舉辦的一場文化體驗活動。
那間小小的茶室、藍白相間的桌布、青花瓷風格的西式茶具、在一片冷色之中形成強調對比的鮮艷草莓果醬、首次品嚐的凝脂鮮奶油、一顆顆暖和鬆軟的司康......那是無法遺忘的甜蜜記憶。

雖然英國人的冷漠小小的嚇到了我,我對英國的情感卻沒有太大的改變。
又雖然,我極其有限的旅英經驗與「英國無英食」的說法相當呼應,
但我始終相信,一地之飲食必然有其獨特美麗的一面,而當中,是珍貴地訴說著當地的人文故事的。

===================================================

british_16x9.jpg  

列舉英國料理的時候,發現竟然大部份都有在自己的廚房中製作過~ (是真心在喜歡耶)!!!
所以,我會殷勤地一一寫作、一一拍攝、一一介紹,與大家分享這個留有我的依戀的地方的飲食風貌。

延伸閱讀:我的英式餐桌~!

英式早餐系列——
英式全日早餐 Full English Breakfast   <---點擊進入~
英式鬆餅 English Muffins   <---點擊進入~
英式山形吐司 English Bread Loaf   <---點擊進入~

英式下午茶系列——
傳統英式三層下午茶 English Afternoon Tea [下層] [上層] [故事篇]   <---點擊進入~
基礎.原味司康 Basic Scones   <---點擊進入~
鮮奶油司康 & 優格司康 Cream Scones & Yogurt Scones   <---點擊進入~
全麥司康 Wholemeal Scones   <---點擊進入~
酒漬水果司康 Brandy Fruity Scones   <---點擊進入~
葡萄乾司康 Raisin Scones   <---點擊進入~
蔓越莓優格司康 Cranberry Yogurt Scones   <---點擊進入~
伯爵紅茶司康 Earl Grey Scones   <---點擊進入~
威爾斯餅 Welsh Cake   <---點擊進入~
英式草莓酥餅 Strawberry Shortcake   <---點擊進入~
鮮奶油烘餅 (比司吉) Cream Biscuits   <---點擊進入~

英式甜點系列——
蘋果派 Apple Pie   <---點擊進入~
維多利亞海綿蛋糕 Victoria Sponge   <---點擊進入~
麵包布丁 Bread Pudding   <---點擊進入~
查佛蛋糕 (乳脂鬆糕) Trifle   <---點擊進入~
聖誕百果甜派 Christmas Mince Pie   <---點擊進入~
香蕉太妃派 Banoffee Pie   <---點擊進入~

英國料理系列——
牧羊人派 Shepherd's Pie   <---點擊進入~
蘇格蘭蛋 Scotch Eggs   <---點擊進入~
香腸佐薯泥 Bangers and Mash   <---點擊進入~
英式烤牛肉 Sunday Roast   <---點擊進入~
約克夏布丁 Yorkshire Pudding   <---點擊進入~
威靈頓牛肉 Beef Wellington   <---點擊進入~




封面圖片來源:www.footprints-tours.com
圖二圖片來源:www.barratthomes.co.uk
圖三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carriebperez
圖四圖片來源:http://www.therecipetown.com
圖五圖片來源:http://www.bbc.co.uk/food/cuisines/britis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