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883.JPG  

[ 接續「夢中的語言 (上)」]

=====================================================

.不教.

小孩變成一個中英夾雜的幼童時,很多長輩以至友人都大力地鼓吹著我:
由你來教他中文啊~!

這看來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事:
我從小熱愛文字。
我大量寫作。我喜歡閱讀。
我字正腔圓。我流利地切換粵語國語英語。
我能寫繁體簡體。我熟習三語拼音。
我會翻譯,也會即時口譯。
我喜愛教學,而且教得很好。

連我自己都覺得,由我來教他中文,好像渾然天成。

但是,我一直堅定拒絕踏入這個「家教」角色。
我太清楚,我對中文太熱衷、我的內心極執著、我的性情很急躁、我的教育風格也太強硬。
我教孩子中文,一定會變成戰場。
成為母親的路,我走得極為艱難。我用了很多年調正角色、建立親密關係。
執掌孩子的學習,一旦認真起來是一件充滿張力的事情;我不想為了中文推翻關係。
我預想,由我來教,孩子會很吃苦、我會很挫折、我們會劍拔弩張,
然後孩子最終對中文生厭,得不償失。
何況還有遠一點的反叛期哩——
媽媽喜歡的、重視的,男生當然最嫌棄、最想劃清界線。
到時不但適得其反,我還得受傷一番。
就當是我玻璃心,或是職業病,或者自我認識太真切,這個「家教」,我還是不做吧。

想到我有信心為其他移民二代小孩、或對華文有興趣的洋人提供優秀的中文教學,
可是偏偏不能為自己的孩子——我最希望懂得中文的人——提供我的資源與熱情......
只能說,對於這個決定,我感到可惜,也知道正確。

=================================================

.教.

去年1月30日是幼稚園開學日。
我趁著這個階段轉變,引入了「功課」的概念。

當時的他已經接近六歲,人生中從來沒有做過功課,既目不識丁,也不會任何技藝。
這對華人家庭來說相當異想天開吧。
不過,我並不是因為想他「至少學會什麼」而引入「功課」這個生活環節的。
我看不慣的,反而是牛高馬大的他,終日仍只是嚷嚷著「我要玩! 現在玩什麼好?」
生活中只有玩,但已經玩到悶了,卻還是吵著要人陪玩,完全沒事可做。
於是,我說「從幼稚園起,每日放學要做 5 分鐘功課哦~」

做什麼好呢? 從第一天放學開始,我教起了中文。
不教不教還須教。

我們從香港的朋友手中拿到一些幼兒園練習本。
六歲的小雨,開始做香港兩三歲小朋友做的事。
我從「一」、「二」、「三」開始教。
教完「一」至「十」,就教「大」「小」「上」「下」之類的字。
好不容易把「人」「口」「木」「貝」「女」「雨」儲齊,終於可以教小雨寫出自己的名字了~

小雨是個聰明的孩子,學習力很強;教中文之路的初段,真的收獲頗豐。
不過,瓶頸也很快就到了。
「每日兩字」的形式,順利地教了大半年左右吧,小雨開始顯出無趣的樣子,有些日子甚至拉牛上樹。
實際上,自從過了某個時間點,再加入的新詞,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小雨已經學一個、忘一個。

=================================================

.何去何從.

我不想令親子關係出現不必要的張力。
我深知我的小孩是個滿有自己主見、肯做的時候做得超好、不肯的時候輕易把你傷透的品種。
更重要的是我深知自己是個「玻璃心」——而且是「雙重玻璃心」:
在做媽媽這件事情上,我又執著又脆弱,本來就是個容易受傷的女人;
再加上對中文的畢生之愛,兼離鄉背井成了第一代移民,讓我在教中文這件事情上,太容易放大孩子的拒絕而心碎。

其實也許沒有多少小孩天生喜歡做功課?
移居遙遠,沒了朋輩,也沒了對照。
某天跟朋友談起,才發現朋友的小孩也會抗拒做功課啊?
這才覺得釋然一點。

為了不要弄巧成拙,不要讓自己的緊張兮兮反令小孩討厭了中文,
也為了不叫自己壓力過大 (當時同步準備搬家),我就改換了方式,
列印一些簡單的連線、配對、找錯處、字卡,讓小雨自己做,我不在旁邊督促著。
情況也只是差不多。小孩還是拖拖拉拉,不叫不做,叫了隨便做,怨聲載道。

某一次小雨脾氣特別大,我終於覺得受不了,心裡默默決定:
這場「自家教學」實驗,是時候要寫上句號了。

=================================================

.心願與現實.

丈夫覺得我教得非常好,鼓勵我繼續努力;
但在明白了我情感上的掙扎之後,也同意了另找教中文的地方。

坎培拉的華人人口甚少,中文班的選擇非常有限。
華人當中,自然以中國大陸的人口比例最高,那些中文學校教簡體字,我們不樂意。
好不容易找到台灣同鄉會,它們也有辦「中文班」,雖然普通話教學仍是個大難題,但總算寫的是繁體字。

知道要去外面上課,小雨更不願意。
陪他去上了一次台灣人辦的中文班,的確又慘不忍睹......
小雨一個字都聽不明白,一個字都講不出來,又不是兩三歲小孩,怎麼學呢...
而且,教材是...... 網上的簡體字教材啊...
最後放棄的原因,是因為那個中文班只教講話,不教認字。
即是說,老師只要求小孩講「ni jiao shen ma ming zi」,沒有展示「你叫什麼名字」這六個字。
用「小和尚唸經」的方式背下日常用語,又背得了多少句呢?......

不過,這一切與期望不符的事項,都不是重點。
我忽然覺悟,就算帶他去外面學中文,這一週一次的一點時間,又怎會令小孩學會中文呢?
(如果我一週一次跑去上一節俄羅斯文課,其他日子毫無接觸與練習,何年何月才學會俄文...)
原來即使外出上課,「自家教學」還是無法停斷的事......
反正拿不走肩上心上的擔心,還是不要貴松松的額外每週三小時陪太子讀書了。

============================================

在「聽、講、讀、寫」四個語文範疇裡,我們對孩子的「聽」最無疑慮。
粵語始終是他「真正的母語」,從出生起就在聽,到現在我們也仍是跟他講中文,
再複雜地向他解說「極光是什麼」,他都全部聽懂,還會舉一反三,所以我不擔心他的「聽」。
「講」開始出現危機。
雖然粵語是母語,但在校的時間長 (密集地講話7小時)、在家醒著的時間短 (才4小時又吃飯又洗澡的),
小雨已經慣性講英語,就算三申五令「在家講中文!!」,他也最多一半半,語法順序都走英語格式。
「讀」是我的心願。
熱愛中國文學的我,真的很希望他能捧讀一本好書、一本名著。我也希望我留下的文字,他有一天讀得懂。
但最最基本,我希望他回到香港探望時,不會目不識丁;走過大街小巷,街名店名牌匾名,但願不是外星文字。
「寫」我只希望有個基本。
不存厚望,始終在他的人生中,寫中文是完全用不著的事。
但諸如基本筆順 (例如橫線必然左至右、直線上至下、先撇後捺等) 之類的原則,希望也能有個概念。
也必須能寫自己的名字。

關於教小孩中文這件事到底何去何從,此刻一點答案也沒有。
我們身邊有華人媽媽全天候陪孩子上幾個中文課、做中文作業、預習、溫習,兼搬家來接近以中文做第二語言的學校。
我們身邊也有華人家庭的孩子從來不講中文,在家跟父母講英文、父母回中文,反而不明白我到底在意個什麼。

要進取的話,有莫大的空間拉拔提攜,孩子可以學中文學到口齒流利兼能寫會讀;
要輕鬆的話,也有莫大放手的空間,孩子可以悠然以英語聽講讀寫,一生都不必為中文煩惱。
雖然我知道「孩子長大了就會多謝父母」的道理,但「都是為你將來好」的說辭在現世代也太老土,
此時此刻的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還是很重要。

那麼我...... 還有力氣和心願向前走一步的時候,就向前走一步吧~
哪一天得不償失,就要決斷放手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貓伊藍 的頭像
    小貓伊藍

    小貓伊藍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