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453.JPG 

自從移居,受盡磨難,我總是天真地動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
好吧,作為第一代移民,辛酸苦傷無可避免啊! 一切的苦練,由我們來扛完;第二代移民應該就不辛苦吧~
才兩歲多就移居過來的小雨,會跟土生土長沒有什麼兩樣吧? 會是個彷彿不曾經歷移民之路的快樂小孩吧?

真是太天真了我。

第二代移民的痛苦與難關,我逐漸在教會中、在輔導中、在他人的觀察中一頁一頁發現,還真是有點意外。

===================================================================

首先是去年春節,在教會的主日學上,負責當天教程的友人「鼓起勇氣跟小孩子分享了農曆新年的故事」。
而她的背後理念是——希望自小教育傳統文化,將來可以建立出更踏實的身份認同——既是澳籍,也是華人。

剛剛移民的我完全想像不來——我們的小孩會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嗎?
是啊...... 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話 (教會的孩子們大多是第二、第三代移民了)......
一頭黑髮、一雙黑眼珠,深象牙色的皮膚;只會講英語、看不懂中文字......
這一切會令他們非常混淆:既沒有華人的身份認同,也跟主流的白人長得不同樣。

而且無論哪一代移民,都會因為長得不同樣,而一輩子被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對第一代移民來說還好,我們真的來自有方;對第二第三第四代而言,就是莫大困擾。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的孩子將要面對困難的身份認同階段。

DSC_2436.JPG

然後,我開始了工作。

我的輔導個案中,其實不缺華人,只是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即使對著我,也只講英文。
其中有很多個案都是第二代移民,他們的身份認同危機、與父母價值觀甚至情感的分裂、代溝與衝突......
他們多數會跟我說父母「很保守」、「很亞洲式」、「很傳統」、「很老舊」,而他們則「西化」了。
真是一次又一次地讓我覺醒。
也一次又一次叫我不禁替我和我的孩子擔心。

我有一位個案,是第四代移民的中英混血兒。因為長相是華人的相貌,從小被有差異對待到大。
她見我的時候40歲,內心創傷非常深厚,精神狀況非常脆弱。
我們花了很多節的時光,把她慢慢帶離了種族歧視的創傷。

她的經歷,讓我反省到自己的天真——以為第二代移民就會很好過? 直到三四代,還是創傷處處呀~

我的這位個案,慢慢步上她的復原之路,有一次她告訴我,40年來第一次——她決定慶祝農曆新年!
而她的第一個步驟是——上網搜尋「什麼是農曆新年」、「農曆新年要做什麼」......
又一次讓我震撼。

DSC_2440.JPG

然後又剛剛好,一位讀者聯絡上我,與我分享她的移民心事......

這位聰明敏銳的女孩子,遠嫁加國成為一家華人教會的師母,默默地擔當上牧羊(人)的工作。
善於觀察又熱愛反思的她,看到許多第二、第三、第四...以至第N代移民的難處,不禁說起許多感慨。
這些感慨,在在地提醒著我,身為移民、身為異鄉人的難處。

原來第一代已經不難——我們還有深深的身份認同呢!
第二代則會深陷兩種懸殊的文化之間,困難地掙扎尋找自己是誰。
第三代通常極力地擺脫原生文化,積極地投入本地文化,希望完全地融入。
也許到第四代、第五代,才能慢慢地回頭看看原生之地,不再抗拒,開始好奇。

真是漫長的過程。

DSC_2449.JPG 

而事實上,小雨也不是第二代移民。
跟我們一樣,他是第一代移民。

記性優異的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原生之地;我們也絲毫不願意他忘記。
本土意識鮮明強烈的丈夫、對過往總是不捨的我,常常在建立孩子的自身文化意識。

而這個小孩,曾經跟我們遊行抗爭、曾經坐在政府總部外面的空地上吃三明治、曾經對著大街上的人們狂叫「香港人加油!!!」
但願扎根更深,遇上波瀾時,雖擺動卻不漂流。

==========================================================================

丈夫的外祖父母是回流的印尼華僑。
他們家的餐桌,總是飄散東南亞的風味。

記憶中的外公,會就著炭爐燒肉串給我們吃;
外婆則搗著她那噴火般超辣的辣椒醬,抱怨本地的辣椒不辣。

把一道印尼的味道呈上,記念飄流、記取源流。

DSC_2442.JPG

就像「咖哩」因著殖民的緣故,從印度傳統料理變成英國國民風味;
「沙嗲」也因著同樣的原由,從印尼傳統佐料,成為普及於荷蘭大街小巷的平民味道。

已故的松露玫瑰姐姐移居荷蘭之後,跟著荷蘭人愛上沙嗲醬;
因著從事飲食業老公的牽線,得著曾旅居印尼多年的荷蘭廚師的一方沙嗲醬食譜。

這次分享的沙嗲醬,修改自松露玫瑰姐姐所修改的食譜。
謹此致念。




印尼沙嗲醬 Indonesian Peanut Satay Sauce

食譜來源:參考 trufflerose + 
小黑貓修改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約460克)
沙嗲醬部份——
香茅......1/2根
紅洋蔥......1/8顆
薑......8克
蒜頭......1/2瓣
紅辣椒......1/2根
橄欖油......1茶匙
花生醬......150克
濃椰漿......100克
牛奶......175克
印尼甜醬油......25克
參巴辣椒膏/醬......1/2湯匙
棕櫚糖......1/2湯匙 
椰子絲......1湯匙
串燒部份——
去骨雞腿......2件
鹽......少許
胡椒......少許

* 濃椰漿請買濃厚的種類 (通常小盒或小罐裝的);比較液態的種類,大多是椰漿 + 水,濃郁度不夠~
* 印尼的甜醬油 (例如ABC甜醬油) 非常、非常甜,也非常濃縮,糖量達100%!
  如果買不到印尼甜醬油,可以改為1湯匙醬油,並多加25克棕櫚糖。

* 參巴辣椒膏/醬 (Sambal) 可以在東南亞食品店買到
  如果買不到,
可以用辣度夠高而沒有其他調味的辣椒醬取代~
棕櫚糖可以在東南亞食品店買到;如果買不到,可以用椰糖或其他紅糖取代~

IMG_2469.JPG

做法:

沙嗲醬部份——
香茅修去硬皮,取白色的部份,切小段;紅洋蔥去皮,切小塊;薑去皮,切片;蒜頭去皮,切碎;
紅辣椒去蒂,切碎 (圖一)。把所有香辛料 (香茅、紅洋蔥、薑、蒜頭、紅辣椒) 放入攪拌杯,打成泥狀 (圖二)。
炒鍋加熱,倒入橄欖油,油溫熱後加入香辛料泥 (圖三),小火翻炒,至香辛料變軟、香氣濃郁 (圖四)。
加入花生醬 (圖五)、牛奶 (圖六)、濃椰漿 (圖七)、印尼甜醬油、參巴辣椒膏 (圖八)、棕櫚糖 (圖九)。
攪拌均勻 (圖十),以中小火拌煮,至醬料變得濃稠 (圖十一)。加入
椰子絲,拌勻,熄火 (圖十二)。
印尼:沙嗲醬&雞肉串燒.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以溫油慢火翻炒辛香料是重要的步驟。這樣,辛香料才有足夠的時間完全釋放風味與甜度而不燒焦。
     翻炒至生生又嗆鼻的氣味消失、濃郁的香氣飄散出來,就對了。




串燒部份——
去骨雞腿切成一口大小,加入鹽、胡椒略醃,並以竹籤串起,放在烤架上 (圖一)。
放入已預熱至250度C的風扇烤箱中,烤至熟透 (圖二)。

印尼:沙嗲醬&雞肉串燒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這裡,我想把焦點放在沙嗲醬上面,因此只做最單純口味的鹽味雞肉串。
     如果喜歡,可以做成甜醬油風味或薑黃風味的雞肉串。
烤架抹油或鋪上錫箔紙會更易清洗。

傳統的印尼烤肉串做法,是用炭爐明火燒烤的;大家若有炭爐可以應用~
     我沒有炭爐,也沒有明火,因此用烤箱的方式。
     請把烤箱預熱至最高火力 (我的是250度C) 並加用風扇對流,做出仿似「燒烤」的效果。
     記得全程顧爐不要走開,以免燒焦。


DSC_245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