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雨有很多很多的特質都神奇地跟我小時候一致,
在學校的他,卻從來都不是那種安安靜靜、恪守本份的小孩子。
自從克服了分離焦慮,不再坐在一邊哭著等爸爸媽媽來接,
我們就開始收到幼兒中心老師頻繁的報告,說小雨的行為有點太過進取,
好像從最初非常沒信心的狀態,忽然變得「過度有信心」。
第一次聽說他推開人家、拿石頭丟同學 (其實是互丟)、撕了同學的畫、拒絕排隊,
我震驚得完全不能相信那是我所認識的小雨。
那一關回想起來真不易過 (實在太容易遷怒小孩),後來畢竟慢慢適應了 (是媽媽我需要適應)。
也因為這樣,我們決定讓小雨多留一年在幼兒中心,磨練社交和情緒技巧。
===================================================
之後上了幼稚園 (這裡幼稚園是一年制的),我們就沒有再收到投訴;
才以為可以鬆一口氣,卻在小一老師口中不時收到小雨行為需要處理的告知。
我也曾接送小雨上下課,的確看得見他在學校會變了一個人格:
四處跟小伙伴大聲打招呼,用英語喊話超大聲,儼如很受歡迎的孩子般;
在操場上玩很瘋、在草地上跑很狂,天天回來身上滿是泥沙,也不時掛著各式傷口。
但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氣勢好像一個老闆,遊戲要跟他的玩法,還老是糾正人家。
雖然並不欣賞小雨這指手劃腳的「bossy」部份,和他不能接受被他人設限的驕傲部份,
很希望他學會謙遜柔和一點,但個性也不是說改就改的事,就只能見一次苦口婆心一次。
===================================================
有一天,老師在丈夫接小雨放學的時候問,我們找學校輔導員來觀察他,好嗎?
丈夫回家問我意見,我立刻說好。
這樣的提案,幼兒中心的老師也有說過,不過也許澳洲工作文化就是隨隨便便,那一次沒有下文,不了了之。
所以對於這一次的提案,我也沒有抱多大期望。
不過,過了好一段日子,老師說可以安排一個會面了。
約好一天,我們兩夫婦去到學校接待處。
比想像中正式一點——我們去到要登記、要貼上名牌;
有預約了的小房間,而不是像平時那樣,站在操場邊或坐在課室裡談。
老師到了,請了我們進房間,然後學校輔導員也到了。
會面開始:老師先做了一點開場白——簡要提及小雨的一系列問題行為,就交給輔導員。
輔導員一接口,就確鑿地說:「我的觀察跟你說的一致。」
單是那一句、那個語調,我內心就感到不妙。這是一場很難過的會面啊!
果然,輔導員就一口氣列舉所有小雨的問題行為。
我現在回想,應該是有點什麼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藏在她的語氣中、氣勢中?
小雨在學校有不好的行為我也可以想像,也願意承認,但難受的感覺,好像不止於這些事情本身。
我是一個相當能夠自我覺察的人,會面中一直提醒自己排除作為媽媽想偏幫小孩的盲目感。
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被震撼了。
整場會談,基本上就是單向的分享會,除了禮節性的一兩句回應,我們沒有被邀請發言。
全程都是輔導員在講,老師在補充,無論語言如何修飾,內容都是指責。
而且去到中段,開始重重複複,把問題行為又一次形容,好像不知道該怎麼完結似的,說完又說。
我和丈夫事前就決定了不透露我們的專業。
我們不想讓學校有所戒備,想聽最原初的說法;更不想讓學校覺得我們是「難搞」的家長。
學校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我們要考慮帶小雨做發展評估,又每次都加一句「也不是說現在有必要」。
學校認為小雨有過度活躍兼專注力不足症 (ADHD)。
「其實不難,吃藥就可以完全改善。」兩位都說。
我相當被震撼。
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我會選擇表明自己的專業,一起討論,不要被動地旁聽、乖巧地挨轟。
我想,那種「你們什麼都不懂吧」的態度讓我很不自在,更糟糕的,是我們的看法並不重要。
再提醒自己一次:在澳洲,一定要「play nice」,記住只要「play」這個角色、這個態度就可以,
不要真心實意、毫無防衛地「nice」。必須要有足夠的堅硬與議價力,再在表面鋪一層和顏悅色。
丈夫有十二年青少年工作的經驗,當中有幾年的時間在中學工作,
個案近乎清一色都有不同程度發展障礙,有 ADHD、有自閉光譜,兩樣加乘都有。
我這三年在澳洲專注輔導工作,在相當追求診斷的文化中,
個案中有著各式各樣的 ADHD、自閉、讀寫障礙、運算障礙的比例非常高。
===================================================
相比起「小雨做了什麼」,我更好奇「他為什麼如此做了」。
當時的環境是怎樣的呢? 有扣動他行為的扳機嗎? 他當時的內心是怎樣的心境?
不過,當我稍微提出一些可能性,輔導員就斷然說:
「無論那個『Why』是什麼,他的行為就是影響課堂,就是需要改善,所以要想『How』。」
雖然沒有公然說「Why」沒有「How」重要,我還是清楚收到了這個訊息。
我並不同意——不知道「Why」,如何構思「How」?
如果他的問題出於他是資優生,處理的方法,就跟問題出於他是 ADHD 截然不同。
不想知道為什麼,就想孩子改變嗎?
我的心開始生出委屈的感覺。
===================================================
我以為這個會面想促進家校合作。既然說了那麼久問題,不如說說方法?
我委婉地問輔導員:
「其實在家中,我們做家長的只能苦口婆心地勸告,但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應該單單用講的沒有太大用處吧?
你有什麼建議,可以讓我們在家中也訓練他的社交技巧呢?」
想不到輔導員好像沒有預料到被發問問題,竟然完全答非所問地說了一堆剛才已經說過的話就答完了。
我落得非常驚訝。
沒有建議給家長嗎? 真的只是「告知」,不是商量、不是協作。
其實我很欣賞學校有做觀課、有做搜證;
同時,我也掌握著小雨在家的表現,我覺得要把這些資訊一併考慮。
這樣才有一幅完整的圖畫,才能作出更貼近現實的分析,才能真正地幫到小孩,不是嗎?
我所理解的發展障礙,必須是廣泛性的 (Pervasive,意思是孩子在任何場景都無法選擇地顯出一致的狀況),
如果小雨在家中安穩平靜,專心致志,即是他可以自主選擇、自主控制在不同環境中的言行舉止,
那麼過度活躍的行為、專注不足的情況,就不是 Pervasive 的,很可能不是發展障礙,而是其他原因。
當會面終於有了接近總結的感覺,我嘗試小心地提出這個資訊:
「就我的觀察,小雨在家可以安定地坐著一兩個小時看書畫畫,我感覺好像不是一個 Pervasive 情況。」
想不到最重的一擊在這裡。
我這句話剛說完,好像炸彈引起了輔導員嚴厲的回應:
「我說,他在學校這樣、那樣 (再次引用所有例證),絕對已經有足夠的廣泛性!」
在原文中,她說「more than enough」,比「足夠」更多。
她接著再說:「我的二兒子有 ADHD,如果我容許他打電動遊戲,他還可以打六個小時呢!」
應該不只有在此專業中的我才傻眼吧?! 為什麼一位輔導員會找那麼爛的比喻?
老師好像想幫忙,但內容是一樣的:「其實我也有一個兒子有 ADHD,他看電視的時間也可以很專心。」
這個論點我真的無法吞下去。但在澳洲絕不能兇、絕不能大聲、絕不能失去禮儀的文化又把我綁緊緊,
嘗試婉轉地繼續說:「我以為看電視、打電動屬於被動接收的刺激,跟主動去閱讀、創作是不同類的。」
是不是很弱? 我回想起來都為自己不懂抗辯生氣。
===================================================
從房間中走出來,再走去課室前接孩子,那種心情,難以形容地複雜。
既有媽媽想保護孩子的抗議心;
又有自我監察的部份問自己會不會作為媽媽太盲目;
還有身為輔導員的迷茫:他有 ADHD 嗎? 我看錯了嗎? 我會看錯嗎?
尚有為人心急、要求嚴格的部份,很責怪孩子,很急很想小雨快快改善。
也有成為新移民後常常受傷的那個部份,生氣自己為什麼總是在默默挨打,不懂回應。
要消化這次會面、這份多層次的情緒,真的非常困難。
晚上,小雨睡下了之後,丈夫回應我說:
「無論如何,我們的愛都會陪伴他一生,一起去經歷不同的考驗。」
我哭了。
是媽媽不理解你嗎?
是我沒有足夠的明白你、接納你,為什麼他人的說話,會改變我對你的態度呢?
你明明無辜。
我也很無辜。
丈夫輕鬆地說:「我覺得小雨不是 ADHD 啊。」
===================================================
剛好,翌日是我上「基模治療」進階訓練的日子。
課堂上,我勇敢地拿出這發生還未滿24小時的事件,做小組討論的材料。
同組的學員們用新學的方式協助我尋索感受的源頭,
想不到讓我找到幼稚園兩次被老師委屈的經歷。
那兩次,都是錯誤的指責,都是被禁止的辯白,都是過度嚴厲的處罰。
追溯到少年時,我的母親也同樣不願意聽我的說法、不願意相信我的經驗。
「你的意見不重要」。「你的看法不重要」。「你的聲音不重要」。
原來,這是我的委屈。
「我的聲音,也很重要。請聽聽我說。」
說真的,自從跟老師和學校輔導員見面,我和丈夫的管教都無形無聲地變得嚴格了......
從前覺得很可以接受的 (打翻水杯、洗澡很久、吃飯時伸懶腰、排隊時動來動去...),現在都不停地出言糾正。
這樣的生活,大家都很感壓力:小孩肯定覺得煩躁又不開心,我們也覺得很不耐煩很沮喪。
生活充滿張力時,平日的好玩感、親密感都大大縮小。
我提醒自己,雖然教養與訓練很重要,可是也不要重複傷害——請聽聽他的聲音。
以小雨非常愛吃的一款吐司,做這一篇分享的載體。
我自己也要好好記得,我本來對他的接納,我本來立意的聆聽。
紫薯花紋吐司
食譜來源:小黑貓自己做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
麵團部份——
高筋麵粉......300克
速發乾酵母......3克
糖......30克
鹽......1克
紫薯泥......1條 (去皮後熟計約120克)
牛奶......175克
奶油......40克
夾餡部份——
紫薯泥......1條 (去皮後熟計約120克)
糖......30克
鮮奶油......10~50克 (視乎紫薯本身的含水量)
做法:
紫薯處理——
兩條紫薯一起蒸至熟軟,撕去外皮,壓成泥狀。
紫薯泥分成兩等份,其中一份趁熱加糖,攪拌均勻,按濕度逐少加入鮮奶油,拌勻成稠稠的狀態。
兩份紫薯分別放涼備用。
小黑貓嘮嘮叨叨:
因應紫薯的甜度,可以自行調整糖的用量~
因應紫薯泥的濕度,請調整鮮奶油的用量~ 目標是做出花生醬的稠度 (可抹開但不會水水的)。
太濕的話,水份會在烘烤是變成蒸汽,令麵包組織產生大孔洞,吐司切片會散開。
如果紫薯泥很濕 (品種及新鮮度不同,含水量會差很遠),連麵團的液體也要相對減少。
麵團製作 & 首次發酵——
攪拌缸中放入高筋麵粉、速發乾酵母、糖、鹽,加入沒有加糖的一份紫薯泥,倒入牛奶。
安裝S形麵包勾,以中速揉麵幾分鐘,至成團而且均勻,然後逐些加入切成小塊的奶油。
繼續以中速攪拌,至麵團光滑、有彈性,用手指撐開時可延伸成薄膜狀 (完全延展狀態)。
從攪拌缸中取出麵團,滾圓,收口朝下放入抹了油的盤中,蓋好靜置溫暖處發酵約90分鐘。
取出麵團,擠壓排氣,重新滾圓,蓋好靜置15分鐘,鬆弛麵團的筋性。
小黑貓嘮嘮叨叨:
液體用量因應麵粉吸水率有所不同 (取決於小麥品種、麵粉品牌、蛋白質含量、新舊度...)。
可以先行保留小部份牛奶,在搓揉過程中視實際情況斟酌慢慢添加,避免麵團過度濕黏。
就算揉不出完全延展狀態也沒關係,麵包還是會好好吃的~
首次發酵好的麵團,體積應比原來的大小多2~3倍,手指插入再取出時,洞口形狀不改變。
包餡 & 造型——
以擀麵棍把麵團展開成長方麵皮,抹上夾餡,從短邊捲起來,收口捏緊,朝下放。
蓋好麵卷,靜置鬆弛15分鐘。以擀麵棍把麵卷壓扁平,擀壓展開成較小的長方麵皮。
以膠刮板把麵皮長向切成寬度相等的三條,其中一端保留不切斷,
用編辮子的方式鬆鬆編好,編的時候盡量把帶有紫薯花紋的切口翻向表面。
把辮子兩端收折到麵團底部,收口捏合,朝下放入抹過油的吐司盒或磅蛋糕模中。
小黑貓嘮嘮叨叨:
夾餡後從短邊捲起來,夾餡會多轉些圈,花紋會比較漂亮。
辮子鬆鬆地編就好了,麵團再次發酵時,會自動填滿空隙。編太緊會變形啊~
二次發酵 & 烘烤——
蓋好麵團,靜置溫暖處,發酵至麵團滿模。
送入已預熱至180度C的烤箱中,烘烤30分鐘,取出,朝桌面輕扣幾下,倒扣脫模,在網架上放涼。
完全冷卻之後,用麵包鋸齒刀切成片狀。
小黑貓嘮嘮叨叨:
二次發酵的時間差異可以很大,請以麵團狀態為準:輕搖或輕碰時有充空感,感覺蓬鬆就對了。
可以在烘烤前在麵團表面刷上蛋液,增加光澤感和烤色。
必須等麵包完全冷卻,之後才可以切,否則麵包會被壓扁,而且切的時候會散開爛掉。
後記:
跟老師與學校輔導員會面後的那個晚上,我有淺淺地在 Facebook 和 IG 談及一點點感受,
想不到冰山一角的分享,讓我發現那麼多朋友在察看著、關心著,
我即晚收到的、翌日收到的,和之後收到的私訊,都有滿滿的愛護。
很感謝大家疼愛和幫助。
雖然很有信心了解我的人都不會誤會,不過還是想說得清晰一點,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重點,並不是要否認或要證明小雨有沒有 ADHD。
我絕對相信也可以想像他在學校的狂野、驕傲、不合作、固執到底等等等等令老師頭痛的品行。
我也絕對同意他必須改善社交技巧和情緒處理,才能好好在社會生存下去。
所以放心,我不是盲目地覺得「小孩沒事不要搞他」,我反而覺得要重重訓練他的生存技能,
只是四千澳元 (折合港幣2萬元 / 台幣8萬元) 一次的發展評估,我們就不做了。
我作為輔導員、丈夫作為學校社工,都有信心覺得這不是 ADHD,就不花這個巨大的開支。
也感謝身邊一眾認識小雨的老師、遊戲治療師、幼兒工作者、社工朋友主動聯絡我說「我覺得小雨不像啊」。
我想表達的,是會面帶給我的個人經驗和感受、當中(又一次牽涉新移民身份)的文化衝擊、
作為媽媽兼輔導員的複雜的心情、和作為熱愛學習的準治療師找到感受源頭、醫治舊傷的感動,
還有身為家長不斷不斷的自我考驗、自我懷疑、自我肯定,漫長的掙扎和征途......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