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談我們兩夫妻的「退修之旅」的得著。
那幾天,我們與塞爾維亞先生和日本太太談了許多許多的話。
(然而現在回想,只嫌未夠多...
真想抓住多一些些機會,從他們的話語裡,記取更多的智慧...
只是,話太多,人又不能潛心入靜...)
日本文化與華人文化相近,與西洋文化相異——
無論表面上如何開放、多麼高舉個人與自由精神,說到底還是容不下特立獨行、走上小路的人。
他們兩夫婦走的,明顯就是一條窄路。
所以當日本太太在瑜珈課上,娓娓說著如何站立得穩、如何成為自己,
可想而知我內心多麼受觸動、多麼感共通、多麼被堅立。
延伸閱讀——
安息年的啟迪之旅——抹茶饅頭 Matcha Steamed Buns
四天過後,我與丈夫在回程的長途火車上,執手相談,回顧這次的經歷,一起慢慢做整理。
我們說起我們走的小路。
年復一年,我們的路,愈走愈窄。
有了小雨之後,我們更加清晰地抗衡主流論調和追求,在朋輩中能明白我們的不多、在教會中能認同我們的更少、在家人面前也只好直截了當。
說著說著我們愈來愈明白,少眾之路,也許孤單不好走,但裡面的,是清楚的活著、是滿足的成長。
更可貴的,是我們兩夫妻同步一致地走在窄路中,手牽著手。
我們發現,身邊死守一套的人很多很多。死守到一個地步,完全不可以聆聽他人的不同,莫說接納。
我們也發現,我們愈不死守規條,愈抱開放之心,反而愈有能耐在愛情裡愛得更深、在信仰中信得更深、在個人成長上成長更深。
(這裡面要說明的話,真的會動用大量的文字;所以,如果你能心領神會,就是我所親愛的)
當我們愈進深走近真相、走近靈魂,與社會、與團體、與朋輩,就愈遠離;
明白的人、同行的人就愈少,非議與孤單會更多。
但這一切,當我們活得真實、活出自己的時候,都很值得很值得。
日本太太說,有些人際關係,需要修剪。
也是的。我跟自己說,對我重要的人能夠明白我,就可以滿足了。不重要的人要放手,忍住不辯。
饅頭大多用小麥麵粉做,我們來試試跳出常規,用西方的黑麥(祼麥)麵粉來做做看~~~
扎實又富麥香的大圓饅頭,吃在嘴裡,愈嚼愈香~!!!
可可黑麥饅頭 Chocolate Rye Steamed Buns
食譜來源:小黑貓自己做~
材料:(4個)
高筋麵粉......100克
全穀黑麥粉......40克 <---Whole-grained Dark Rye Flour
可可粉......10克
速發乾酵母(Instant Dried Yeast)*......1/4茶匙
牛奶......87克
油......7克
糖......15克
鹽......1/16茶匙
*若用一般乾酵母(Active Dried Yeast)則份量加倍(1/2茶匙)~
做法:
將麵粉、黑麥粉、可可粉、酵母、糖、鹽放入攪拌盤中,倒入牛奶和油 (圖一)。
用手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成麵團 (圖二),以手掌根部用力反覆搓揉約10分鐘 (圖三)。
揉好的麵團滾圓,收口朝下,放在薄薄抹上一層油的盤子中 (圖四),以保鮮紙蓋好。
靜置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酵約2小時,至麵團變成約2倍大 (圖五)。
灑上份量以外的一小撮麵粉 (圖六),將乾粉揉進麵團中 (圖七),再分切成4等份 (圖八)。
小黑貓嘮嘮叨叨:
中式麵團含水量低,比西式麵團硬,不需要以「甩、摔」的方法搓揉。
製作中式麵團時,以手掌根部施力搓揉 (動作如洗衣服般):推展出去、捲折回來,轉個方向再推展出去,又捲折回來。
麵團變得有彈性 (推展出去後會回縮),且符合「三光」的狀態,就是搓揉充足了。
「三光」的狀態指手光 (不黏手)、盤光 (不黏盤子)、麵團光 (麵團光滑,不會自身沾黏)。
乾燥或天冷的日子,請自製溫暖潮濕的環境,如放入微波爐/焗爐/鍋子中,旁邊放一杯熱水。
中式包子和饅頭都是蒸製的,麵團不能太濕軟,以免加熱的過程中攤軟而失去造型;
但同時麵團一開始也不能太硬,否則不利於搓揉和發酵。
因此,在發酵後才揉進一些乾麵粉,既能讓麵團在開始時順利產生筋性,又能讓麵團在之後堅挺一些,蒸好後維持造型。
手掌鼓起成窩狀,將小麵團放掌下的空間中,朝桌面柔和施力旋轉麵團 (圖一),
麵團會被塑成自然圓形,收口也會在麵團下方自然捏合 (圖二)。
將饅頭排放在墊上烘焙紙的蒸盤中 (圖三),靜置溫暖潮濕環境中再次發酵。
約50分鐘後,麵團變得蓬鬆柔軟 (圖四)。鍋蓋包上茶巾 (圖五),以中小火蒸約15分鐘。
最後3分鐘鍋蓋打開一點點疏氣,蒸好後靜置10分鐘再出爐 (圖六)。
小黑貓嘮嘮叨叨:
手掌鼓起旋轉麵團,是塑造圓形麵團的技巧~ 掌握不到的話,直接用手塑圓再捏緊收口即可~
最後發酵的環境,可以直接用蒸鍋:鍋中的水煮到溫暖,熄火放入蒸盤,蓋好,即是溫暖潮濕的環境。
如果放在蒸鍋中作最後發酵,完成後直接開火即可。
鍋蓋包上茶巾,可以防止蒸汽變成水滴倒流,把饅頭弄得坑坑窪窪~
黑麥做的饅頭很扎實,基本上不會因為受熱+遇冷,而造成下陷。然而,中小火蒸、最後幾分鐘排氣、熄火後靜置,都是一般製成饅頭或中式包點的小秘訣。
在旅程中某個清晨,丈夫獨自冒冷外出,拍攝晨光。
回來之後,他與我分享他一路上的領會。關於「堅持」。
向來粗心大意直腸直肚的丈夫,竟然有這份禪意,一步一念地感受當下,我決定懇切記錄。
有時候,我們會想抓緊某個原則,然後執行到底 (例如說,堅持著只用一個鏡頭,拍所有情景)。
原因有時是因為自我感覺良好 (例如說覺得這樣很專一、很純粹),
有時是因為處身安舒,不願移動 (例如說大冷天的要換鏡頭,有點麻煩)。
然而,當人提起勁,作出轉變之後,就忽地豁然開朗——世界更寬更美,更加多元 (這位先生最後換鏡頭了)。
有趣的是,再一次選擇的話,有可能還是選取原本的原則,然而這樣的「選擇」堅持,與之前的「執意」堅持,完全不一樣。
有意識的選擇,與不知情地停留,是兩種高度。
現在,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原來,原則與價值觀,都可以轉換,並不需要所謂的「堅持到底」,限制自己。
另一方面,做不到的事,就要放掉——試來試去拍不到的鏡頭,就不強求拍下。
眼前的心願,就當下了結——這一刻覺得美好就拍下,不要等待回程時才拍,到時候世界已經不一樣。
想像中的美麗,與現實並不一樣——心中一直有「很想拍到的畫面」,但矯出來的並不如想像;最美的時光,要隨遇而見。
我們無法擁有很多——美好的光線,只有幾分鐘;要有取捨的能力與器度,也要接納限制、錯過,與不完美。
還有就是,不做一些做不到的事。不要被達不到的標準壓迫。要加入時間這個元素——
這一刻的自己,有這一個階段的限制,時日卻會令人轉變。信仰中的要求,亦應如此理解,才不會成為另類的壓迫。
我很感動,丈夫在這次小旅行中有這麼深刻的領會,而且,我們兩人之間能有這個深度的分享。
我與丈夫個性相迥,於是深深補足;這個人的智慧,常常啟迪我;我的認真與記取,也常常提醒他。
窄路有你一起走,真的只想勇往直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