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2098-1036221549.jpg)
之前做的各種酥餅——蛋黃綠豆酥、芋頭酥、菊花酥——都是用橄欖油做的純素酥皮。
正統的做法中,用的是「板油」(Lark,即豬油)。
用板油做成的酥點,才有一圈圈的模樣、一層層的酥鬆口感 (就像台式糕點,或是我童年時的潮州月餅)。
我一直用橄欖油製作酥皮,為的並不是健康~~ 而且太懶去特地買板油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1943-2763447347.gif)
可以總是心癢,很想一試——到底用動物油做的酥皮,嚐起來是什麼滋味?
大家若想做正宗的酥餅,可以買「板油」(Lark) 或「無水牛油」(Ghee/ Dehydrated Butter);
牛油呢? 因為牛油含有水份 (沒想到吧? 一磚牛油中有大約20%是水份啊~)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1984-4087747566.gif)
摻了水份的酥皮,做出來會稍為少一些鬆脆和香酥,不及無水的油脂。
不過,那個差異只是少少而已,小懶貓當然只是去買了一磚牛油回家~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1938-826415548.gif)
不騙人啊~ 用動物性油脂做的酥餅,果然特別的甘香酥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2019-4001508000.gif)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1984-2296828734.gif)
剛剛在看一本叫做《台灣糕餅五十味》的書,書中介紹了許多台灣傳統的古早味點心和糕餅。
早期的台灣物資匱乏得很,蕃薯(地瓜)既粗生,產量又大,自然成了百姓的主糧。
所以,許多早期的糕餅,都以廉價的蕃薯作餡料。
做這個餅在看這本書之前。
在看書時看到自己做的餅,感覺真奇妙~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rsblackcat/1549431983-528449140.gif)
小黑貓誤打誤撞,做了古早味的糕餅啦~~ 哈哈哈~
地瓜酥
食譜來源:酥皮部份參考《麵點新手必備的第一本書》,第276頁
材料:(4個)
油皮部份——
麵粉......33克
糖粉......5克
豬油/牛油......8克
冷水......17克
油酥部份——
麵粉......45克
豬油/牛油......20克
餡料部份——
番薯......80克 (去皮計)
砂糖……20克
牛油……10克
飾面部份——
蛋黃......1個
清水......1茶匙
做法:
油皮部份——
麵粉和糖粉篩入盤中 (圖一),加入切成小塊的牛油 (圖二),
用手指搓揉混合 (圖三),逐少加入冷水,揉成柔軟的麵團 (圖四)。
蓋上保鮮紙,靜置鬆弛30分鐘。
油酥部份——
麵粉過篩 (圖一),加入切成小塊的牛油 (圖二),
用手指混合,搓揉成與「油皮」柔軟程度一致的麵團 (圖三)。
餡料部份——
地瓜洗淨、去皮、蒸熟,用叉子搗成泥狀,趁熱加入糖和牛油拌勻 (圖四)。
小黑貓嘮嘮叨叨:油酥揉得愈久會愈軟,可以不時捏一下旁邊靜置中的油皮,
當兩者的柔軟度差不多時,就不用再揉油酥了。油酥與油皮的軟硬程度愈一致,才容易操作,成品才漂亮:
若油酥與油皮一硬一軟,擀製的時候,就很容易弄破了。若地瓜太乾或顏色太淡(像我的一樣),可以加一些南瓜泥混合 (如圖四)。
組合——
油皮和油酥分別分成四等份,搓圓 (圖一)。
油皮壓扁,包裹一份油酥 (圖二:左一、左二),收口捏緊 (圖二:右二),壓扁 (圖二:右一)。
用檊麵棍將麵團壓成橢圓形薄片 (圖三:左),由短的一端捲起來 (圖三:中、右)。
收口朝下,蓋上保鮮紙,放在室溫中15分鐘,鬆弛麵團 (圖四)。
將麵團壓成長形薄片(圖一:左),翻轉使光滑面在下(圖一:中),由短的一端捲起來(圖一:右)。
收口朝下,蓋上保鮮紙,再放在室溫中15分鐘,鬆弛麵團 (圖二)。
鬆弛後翻轉 (收口朝上),用大姆指從中間壓下 (圖三:左),
在兩端往中間折起處捏合 (圖三:中),然後壓扁麵團 (圖三:右)。
用檊麵棍將麵團壓成10~12厘米圓形薄片,內餡分成四等份,放在中間 (圖四)。
包好內餡,收口用力捏緊,朝下放 (圖一)。蛋黃加入清水打散,塗在酥餅表面 (圖二)。
烤盤鋪上烘焙紙,放上酥餅 (圖三),送入已預熱180度C的焗爐中,烤25分鐘 (圖四)。
小黑貓嘮嘮叨叨:
經過層層疊疊的摺壓之後,收口不易捏緊,要多用點力,以免烤的時候爆裂。
金黃色、熱騰騰、香氣直竄的地瓜酥出爐了~~~~
媽媽的試吃報告:「當然比純素酥皮酥鬆很多啦!!!」
有關豬油——
絕大部份人一聽見「豬油」,就聞之色變、避之則吉...
其實我們總是在吃豬油,沒有那麼可怕啦~
在茶餐廳吃個蒸肉餅飯——
那肉餅有一隻手掌大小的話,你就吃了半隻手掌大小的一塊豬油了。
又或是去上海菜館,點個小籠包,或者嚐嚐獅子頭——
吃下四顆小籠包,也就吃下了兩個乒乓球大小的豬油;
獅子頭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話,也就有半個拳頭是豬油 (還未把紅燒過程中的炸油計算在內)。
從來都不吃肥豬肉? ——我們還是會吃不少牛油:
我們做蛋糕、做曲奇餅時,不也是整塊整塊牛油的丟下去嗎?
偶爾興起去餅店買一片合桃切餅或牛油蛋糕做早餐,
或是在美式咖啡店吃個鬆餅做下午茶,
那大小等同 4 塊麻將牌的蛋糕中,就有 1 塊麻將牌大小的牛油。
就算只肯吃最平平無奇、最沒有味道的吐司 (方包),或看來最健康的提子麥包,
麵團製作的時候,還是一定要加不少牛油的。
你從來不吃動物油脂,只吃植物油?
嗯,單以卡路里而言,無論是被受追捧的橄欖油,還是千夫所指的豬油,
每一克都一樣含有九個大卡,致胖程度一樣~
所以,如果你會偶爾在意大利餐廳中享受一客正宗的意大利麵,或一片披薩薄餅,
那個橄欖油的quota,足夠你連吃六個酥餅。
一位台灣做傳統糕餅的師傅,被記者問到他堅持以豬油做餅是否不夠健康時,這樣說:
「你若不做運動,就挑什麼吃都沒有用。」真是至理~
所以,偶爾吃吃沒問題啦~ 晚飯時少吃半個蒸肉餅,卡路里就省回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