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5779.jpg

一不小心「叉錯腳」,我掉進了「酸種」這個坑......

說是「一不小心」完全沒錯——
我事前完完全全不認識它,也從來沒有心理準備要花時間和耐心培育它。
我是因著誤解而決定開始的;
發現真相之後,又因為執著而照樣開了頭...
開了頭,就要繼續走,於是展開了頗為曲折的飼養心路歷程。

延伸閱讀:
我與我的祼麥酸種 Me and my Rye Sourdough Starter
TBKC0954.JPG

開始養酸種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之後糟糕了」——
既然養了酸種,就當然是要用來做酸種麵包 (不然真的只當寵物嗎......);
養個酸種就如此猶豫了,製作酸種麵包的過程,只會更曲折吧。

IMG-5781.jpg

大家也不要被我嚇跑——我感到「意料之外」,純粹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意料」而已,
事實上,無論養菌、還是做麵包,都並不「難」,只是跟平常「不一樣」。

IMG_E5344.JPG

因為全天然、因為沒有商業製作的標準化——做麵包變成了一場歷奇。

氣溫的高低、濕度的多少、菌類的活力、容器的形狀,全部因素都參與來玩這場麵包遊戲。
這個情況下,做麵包的過程充滿未知、充滿疑問、充滿驚喜——未到最後一刻切開麵包來看,都不知道結果。

用人工酵母做麵包,真的極其標準化,隨隨便便就能做成功;
雖然也會提到氣溫與濕度對發酵有影響,但事實上影響真的微乎其微——把發酵拉長或縮短15、20分鐘就修正了。
用天然酵母做麵包,就完全依賴活菌的「心情」、「喜惡」和「體能」;
因此,完全依賴觀察、判斷、直覺。而知識與經驗,必然是累進的,因此一定是個愈做愈好的體驗。

IMG_E5342.JPG

「酸種麵包」沒有既定的方程式——所以你會發現網上有成千上萬的「酸種麵包」食譜,每一個都完全不同:
粉水比例 (麵團含水量) 完全不同、酸種對主麵團的比例 (活性) 完全不同、製作麵團的手法完全不同...
發酵的建議、造型的手法、收酵的時機、劃線的準則、烘烤的方式... 簡直千變萬化。

我最初還打算找出三四個可靠的來源,一一做對照,再綜合整理成自己的試作藍圖;
很快我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根本不可能——因為大家在做的真是幾碼子不同的事啊,沒有好比較的...

IMG_E5353.JPG

試過三四個食譜之後我發現,其實麵包就是麵包,沒有神奇或獨到或不失敗的方法。
「酸種麵包」實在是簡樸的食物,材料不過麵粉、水與鹽三種——
水量多與少,決定麵包質感 (和麵團的濕度,即操作難易度);
鹽量多與少,決定麵包味道;
酸種多與少,決定麵團活力 (即發酵時長)。

每一個元素多與少都可以,只要合適個人口味、喜好、日程,就是一個好食譜。

UXQJ3567.JPG  

說來有趣,雖然是「一不小心」入坑的,可是入了坑就懂得——想要不上癮還真難~!!
我一開始做第一條麵包,就接續地做,當週連做了四條酸種麵包。
我本來就非常鍾情麵包製作過程,現在這個過程變得更加珍貴 (生命的非必然與未知啊~!),
我一旁觀看著,更加心動。

UNCY7787.JPG  

做了四條之後,累積了小小經驗,也找到了自己習慣的配方跟日程。

我深信,「酸種麵包」是一門易學難精的烘焙藝術,我的進步空間,實在無比深厚 (將來回看這一篇一定很尷尬)。
我的酸種經驗絕對粗淺,但很快樂! 因此急不及待,要與大家分享~^^!!

IMG_E5341.JPG

基礎酸種麵包 Basic Sourdough Bread
食譜來源:參考許多網上資料與食譜 + 小黑貓多次實作+修改~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一個小型歐式麵包)
酸種*......91克
水......191克
高筋麵粉*......298克
鹽......7克

* 麵粉請用蛋白質含量13%的。我這邊無法買到高筋麵粉,只有 All Purpose Flour (10%蛋白質,即中筋麵粉)。
  因此以「13克 (75%蛋白質) + 285克一般麵粉 (10.9%蛋白質)」,調整到麵粉蛋白質大約13.6%。
  以上比例送給同樣買不到高筋麵粉的大家參考。(麵筋粉即「小麥蛋白粉」,Vital Gluten Flour)
* 做「酸種麵包」需要有「酸種」。如果未製作酸種,請先參考下面這一篇,養好酸種再來這一篇食譜。

延伸閱讀:
【天然酵母】風味.保濕.健康——祼麥酸種 Rye Sourdough Starter
IMG_4958.JPG

* 酸種請前一夜餵養一次 (或製作麵包的9~12小時前)。
  若不確定酸種是否合用,可以做「浮水測試」(下圖)。
  詳細分享請參閱「【天然酵母】風味.保濕.健康——祼麥酸種 Rye Sourdough Starter」一篇。

祼麥酸種.jpg

做法:

混合麵團 (Mix)——

前一夜餵養一次酸種 (製作麵包的9~12小時前) (圖一)。
取出
酸種放入杯中,倒入水 (圖二),用叉子攪拌,令酸種在水中散開。
高筋麵粉、鹽放在攪拌盤 (圖三),倒入酸種水,混合均勻成粗糙麵團 (圖四)。
祼麥酸種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酸種先與水混合,是為了打散酸種,令酸種在麵團中分佈均勻。這個步驟不用 (亦無法) 完全把酸種拌勻。
此階段 (混合麵團) 只需要把所有材料混合至無乾粉的狀態,無須搓揉。



水合作用 (Autolyse)——
蓋上保鮮紙,靜置30~60分鐘,讓麵團進行「水合作用」(圖一)。
沾濕雙手,用噴霧瓶濡濕工作桌 (圖二),取出麵團。此時麵團已不再黏糊 (圖三)。
酸種麵包二號.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水合作用」即讓麵粉有充足時間,充分吸收水份,自行產生筋性
沾濕雙手及工作桌,就會完全不黏沾。請不要加入乾粉,否則成品麵包會很重很硬。
水合作用之後,麵團已由黏稠難操作的狀況,變成光滑又容易上手,不再黏糊。




拉伸摺疊 (Stretch and Fold)——
把麵團壓平、拉著各個邊緣分別往外輕柔拉動、延伸,慢慢攤開成大片的方形 (圖一)。
把1/3的麵皮往外拉開再向中間摺疊 (圖二),另一邊麵皮亦先往外拉伸再疊往中間,成三層信紙狀 (圖三)。
把長條麵團的一端往外拉開再向中間摺疊 (圖四),另一邊同樣往外拉伸,再向中間摺疊成球狀 (圖五)。
滾圓,收口朝下,放回攪拌盤中,蓋上保鮮紙,靜置30分鐘 (圖六)。
時間到後,再次取出麵團,做第二次「拉伸摺疊
」(圖七~圖十一),滾圓麵團 (圖十二)。
放回盤中,蓋回保鮮紙 (圖十三),靜置30分鐘 (圖十四)。

時間到後取出麵團,做第三次「拉伸摺疊」(圖十五~圖十九),滾圓麵團 (圖二十),放回盤中蓋上保鮮紙。
酸種麵包二號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麵團的含水量很高,不容易搓揉。拉伸摺疊取代了揉麵的步驟,能充分促進麵筋的形成。
如果技巧熟練又喜歡挑戰,絕對可以進行搓揉 (亦可以進行機器攪拌),取代拉伸摺疊
視乎時間、工作、耐心,「拉伸摺疊」的步驟可以做1次~6次,多做的話麵筋的結構會更有序
另一方面,完全不進行拉伸摺疊」,只在攪拌盤中把麵團邊緣提起來,再壓往中央亦可 (參看下圖)

2022-02-212.jpg  



首次發酵 (Ferment)——
摺疊過三次的麵團,靜置室溫中 (圖一),進行發酵作用 。
視氣溫、濕度、酸種活躍度,需時6~10小時不等 (我家當天室溫介乎24~26度C,發酵約8小時) (圖二)
當麵團變成大約1.75倍大小、有明顯而大顆的氣泡、移動攪拌盤時,麵團會有布丁狀的晃動感 (圖三)
即發酵完成。
酸種麵包二號2.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氣溫與濕度一轉變,或是酸種的活躍度一旦不同,發酵的時長就完全改變,難以提前決定。
發酵好的麵團大小,以「不足兩倍」為準 (因此大約為1.75倍)。不要等至雙倍,那樣已經過度發酵。
使用玻璃攪拌盤可以更容易在側面看到麵團中的氣泡形成,方便判斷。
發酵好的麵團是非常非常「充氣」的。不但有晃動的布丁感覺,有時還能從麵團表面看到裡面的大氣泡。




造型預備 (Pre-shape)——
用噴霧瓶濡濕工作桌,輕柔地取出麵團,光滑面朝下 (圖一),拉起麵團邊緣往麵團中央摺入收邊 (圖二)。
輕輕捲起麵團,收口朝下 (圖三),罩上攪拌盤防止乾燥,鬆弛10分鐘 (圖四)。
酸種麵包三號.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鬆弛之前的操作,是一個預備動作,叫做「Pre-shape」;
     入模前的操作,則是正式的造型,叫做「Shaping」。
酸種麵包不用進行首次發酵後的「排氣」操作 (反而要盡力保護氣泡)。
     單單造型的過程就會自然排氣。




造型 (Shape)——
鬆弛完成後,在麵團表面灑上少量麵粉 (圖一),工作桌上也灑些麵粉,翻轉麵團 (光滑面朝下) (圖二)。
輕手地捲起麵團,製造表面張力 (圖三),壓合收口 (圖四)。容器預先鋪墊烘焙紙 (圖五)。
把麵團收口朝上,放入容器中 (選擇喜歡的形狀,這會決定最後的麵包形態) (圖六)。
酸種麵包二號3.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關於容器,如果有特製的麵包藤籃,請開心使用。
     沒有的話可以用一個大碗 (參考下圖),成品就是圓麵包;我則喜歡用磅蛋糕/吐司模,成品是長形的麵包。
使用麵包藤籃的話,請大量灑上米粉防黏 (米粉比麵粉的防黏效果好)。
     如果使用湯碗或磅蛋糕/吐司模,則用不沾烘焙紙鋪墊 (我的烘焙紙完全不黏麵團,不確定的話可以抹一層油)。

下圖是我的第一顆酸種麵包——因為沒有想到可以用磅蛋糕模,因此用了湯碗一隻;
     也膽小不敢翻轉——其實向碗的那邊 (圓拱形) 才應該是麵包的頂部——而提起烘焙紙直接放麵團入鍋。
     成品雖然不高 (當時也發酵不足),但仍然可以烤出漂亮好吃的麵包,所以請大家放心做~
2022-02-213.jpg  



二次發酵 (Proof)——
麵團不蓋上保鮮紙或膠袋,直接放在室溫中1.5小時,進行後期發酵。麵團質感會稍微變蓬鬆 (圖一)。
時間到後,把麵團送入冰箱,不蓋上保鮮紙或膠袋,冷藏2~16小時 (視乎想烤麵包的時間) (圖二)。
酸種麵包三號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冷藏的時間,是風味熟成的時間。愈久風味愈深。但我比較心急,同一天烤出麵包我會開心一些。
不蓋上麵團的冷藏過程,令軟軟的麵團更為定型,不但更容易在下一個步驟下刀切割,
     而且麵團不易流動,烤的時候不會輕易攤開,令成品麵包變得扁平。
冷藏更可以令麵團表面結成硬皮,倒扣、移入烤箱等動作都不會黏手黏桌,非常方便。



(Score)——
烤麵包前一小時,把鑄鐵鍋連蓋子放入烤箱,預熱烤箱至「風扇模式」250度C。
時間到後,取出冰箱中的麵團,輕柔地翻轉容器,取出麵團 (收口朝下) (圖一),表面灑上麵粉 (圖二)。
以專用刮刀在麵團側面上方處,以30~45度斜向切入 (圖三),劃出一道大半吋深的彎月形割線 (圖四)。
酸種麵包二號4.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烤箱預熱一小時之久,最初也嚇我一跳。但絕大部份食譜都有此提議,我也一直如此做。
     烤溫不足麵包會慘死,倒不如電力多花一點好了。

沒有專用刮刀,可以用一把鋒利小刀。有些說法是在刀刃上抹油,個人覺得沒有幫助。
切割的唯一秘訣是——信心充足、力度充足,不要猶豫不決。
切口決定了麵團的膨脹方向與幅度,也決定了麵包的熟成時間與外觀。
一開始的時候,只要切割一道「彎月狀」長割線就夠了。熟手之後可以玩各式的花式割線。




烘烤 (Bake)——
快手(而且小心)地取出高溫的鑄鐵鍋 (圖一),打開鍋蓋,提起烘焙紙把麵團放入鍋中 (圖二),蓋好蓋子。
送回烤箱。以250度C有蓋烘烤約25分鐘。取下蓋子,調整爐溫至220度C,無蓋烘烤25分鐘 (圖三)。
取鍋出爐,提起烘焙紙取出麵包,放在網架上,抽走烘焙紙,讓麵包自然降溫,至完全放涼 (圖四)。
酸種麵包二號5.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取出鑄鐵鍋之後,記得先關烤箱的門,避免花了一小時辛苦儲起的熱能消散。
取鍋、關烤箱門、開蓋、放麵團、蓋鍋、開烤箱門、送回烤箱、關門,全程請一氣呵成。
有蓋烘烤保留了蒸氣,是製作脆皮軟心歐式麵包的竅門,也是令麵團彈起來的關鍵;
     無蓋烘烤則令麵團上色 (此階段麵包不會再長高),烤出脆皮。
出爐後不要把麵包留在鍋內,請立刻移至網架上放涼。
出爐後絕對要等4~6小時或以上才可切開,否則麵包組織會濕黏不乾爽 (無法補救)。

VOYH5450.JPG 

延伸閱讀:
進階酸種麵包 Everyday Sourdough Bread [45% Wholemeal.83.5% Hydration]

IMG_E6766.JPG 

大家有一點點心動嗎?
請與我一起做酸種麵包吧~!!!!

IMG-5780.jpg 

那麼,快來先做了酸種再說~!!

延伸閱讀:
我與我的祼麥酸種 Me and my Rye Sourdough Starter
IMG_531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