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E6766.JPG  

基礎酸種麵包 Basic Sourdough Bread」的含水量適中,麵團不黏手,非常容易上手,適合剛入門的操作;
它的結構漂亮、成品好吃,製作的過程亦輕鬆自在;
若你像我那樣是個「零經驗」新手,從這一篇食譜開展「酸種麵包之旅」會很有滿足感~

延伸閱讀:
基礎酸種麵包 Basic Sourdough Bread
IMG-5779.jpg

然後,當你像我那樣,把「基礎版本」練習了幾次,開始熟習了基本步驟、熟悉了製作流程,
心裡就會想把製作難度提高一點點、把風味與美味度也發展得更好。

這個時候,這一篇「進階篇」食譜就會來得非常合用^^——
你可以加強一點點手法與技巧,也可以隨心進行材料與水量的改動,把麵包做得更合心。

IMG_E6762.JPG  

這是我一邊做、一邊改良、一直修正,終於覺得圓滿的版本。
這個「定番版」酸種麵包,提高含水量到 83.5% (其實也並不黏手~),麵包的組織更有空氣感;
同時,混合了全麥粉——佔近一半粉量 (45%)——麵包在香氣、層次、口感都大大提升了~

IMG_E6722.JPG  

我覺得最驚喜的部份是——這個麵包不乾不硬不扎實~!
歐式大麵包向來給人硬硬的感覺,即使內部鬆軟,外殼還是會不出所料地又厚又硬...

原來不是啊~!!!
可以做到香香脆脆 (而不硬不划口) 的麵包表皮,和有濕潤度 (一點都不乾) 的麵包體~!!!!!

[抱歉大家,我是個不喜歡拍影片的人,所以下圖應該什麼都沒法傳遞給大家... 但麵包真的好軟好有彈性...]
IMG_E6720.JPG  

這是我的「酸種麵包十號」。
這是終於讓我確實地感到「大圓滿」的一顆麵包。

大圓滿。

生命中很多、很多事情難以圓滿。
能許願、並如願——是例外的經驗,稀有而寶貴。

IMG_E6759.JPG  

製作「酸種麵包」特別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無法預計。
如同歷奇的過程,充滿期待。

除了活生生而有個性的天然酵母如何工作是我們沒法猜想的之外,
每個步驟就算很順利,都無法保證、也不能預告最後的成品會不會成功。
去到出爐之後,一天未切開麵包,也無法斷言是否有把它做好。

歷奇 (Adventure) 當然會有失望。但喜出望外的時刻,也來得特別甘甜。
而且在歷奇過程中的所學所得,也會得別深刻。
這是我從13歲開始參與歷奇訓練,到成年後成為歷奇訓練導師,多年來體驗了無數次的領會。

IMG_E6723.JPG  

回來說說這顆麵包給我的感動。

:+: 關於外皮 :+:
我切了那那那麼多顆 (OK,其實十顆真的不算多好嗎?...) 酸種麵包,
這一次的下刀手感是完全不同的——外皮很薄!...
我非常意外。我向來覺得酸種麵包總是有個厚厚的硬殼。
外皮不但很薄、很易下刀 (我那鈍鈍的可憐的麵包刀都不會滑刀),
而且薄薄脆脆的質感,也是超越以往每一顆麵包的。
我直接撕那脆皮來吃——即使在冷冷的、沒加熱、沒烤酥的狀態之下,還是很香、很涮嘴。

IMG_6685.JPG  

:+: 關於內芯 :+:
同樣,在嚐了那那那麼多顆之後 (這方面則真的很多... 這邊所有麵包店、咖啡店都只賣酸種麵包),
我的印象是:酸種麵包的內部通常有空氣感,但不會柔軟。
只一顆卻有意外柔軟的心

IMG_E6724.JPG  

所以切下去的感覺,真的非常新奇——外皮薄薄脆脆的,而內部軟軟綿綿...
我忍不住伸手去捏它一把——這明明是測試亞式軟麵包的把戲——它真的迅速回彈到原形了!
咬一口,麵包體居然是有濕潤感的。

它因此成為了我的「大圓滿」麵包。

IMG_E6756.JPG  

「酸種麵包」的練習,圓滿了。
從2月4日「立春之日」開始飼養的酸種菌,現齡七週多,未滿兩月,還是小孩一名。
從2月19日製作第一顆酸種麵包,到3月27日製作到這一顆「十號麵包」,歷時五週。

回顧這小旅程,「酸種1號」算是非常陽春的首次試驗。
可吃度還是不錯的,但欣賞度近乎不存在。

「酸種2號、3號、4號」用了另一個食譜。愈做愈上手、愈來愈喜歡。
一週之內不停地製作,過程愈來愈投入,成品也愈來愈漂亮。食譜敲定並刊出。

但是,挑戰完了基礎版本,還是很想把難度、滋味、空氣感再提升。
因此出現了「酸種5號」。再次轉了食譜。
做的時候烤的時候都看不出會成功,成品卻意外地達到心目中的想像!
於是,心安理得,算作我的「定番版本」。

因為完成了「酸種白麵包」的實作,於是「酸種6號、7號」開始嘗試變化版:
我做了「酸種黑祼麥麵包」(6號) 與「酸種斯佩爾特全麥麵包」(7號)。
想不到雜糧麵包比白麵包容易,一次敲定。

我回到白麵包的修正上。「酸種8號」卻無法超越「酸種5號」。
我沒有執著於再做一次,轉而把我最喜歡的「7號」修正,做成超大版本的「9號」。
成果還差那麼一點點——於是我再做一次,成為大家現在看到的「10號」。

IMG_6600.JPG  

每一次製作,都想要修正上一次的誤差;
但每一次新的製作,也會帶來新的誤差,修之不盡⋯⋯
人生也是如此吧?
成長之路從來不呈直線。
就算經一蹶,長一智,下一次還有新的釘子可以踩。

所謂的「成功」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概念——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短跑;就算某一次破了個人紀錄,下一次一樣可以中途摔跤。
這是我在戲劇學院的日子中的深刻領受——
就算綵排完美緊扣,表演卻又是重新來過,每一秒還是須要全神貫注,一刻不可鬆懈。

GFWT1987.JPG  

我的「酸種麵包」之旅中,不可不提丈夫與兒子的厚愛和支持。

在飼養酸種菌的意外掙扎中,在第一顆麵包的哭笑不得中,在我懷疑自己的時候,
丈夫無聲無息地在某一天下班後買回來一隻麵包藤籃 (Banneton),靜靜放在餐桌上給我驚喜。

這份支持非常真實,叫我突破了內心的質疑和躊躇,決心栽下去跟酸種玩遊戲。

IMG_E6709.JPG  

不過丈夫買來的藤籃真的很大 (直徑10吋),需要用一公斤的麵團來填滿。
我實在不敢在質素不穩的情況下就把一大袋麵粉倒下去——
成本固然是一回事,但更費心的是,到時烤了個大石頭出來,誰來收拾呢?

於是我潛心以小型麵包做練習——
練習了八次,幾乎都令丈夫鼓譟到底我是不是真的有意使用他買給我的藤籃了。
終於,「酸種9號」成為第一顆一公斤標準麵包。

NNSO8158.JPG  
[丈夫細心給我買的藤籃——為了表明支持我製作酸種麵包的心跡(或者說洗脫不支持的嫌疑)]

「酸種9號」沒有成功。

「到底要修正到何時啊?」對所有事物都抱著「終結願望」的我在出爐後大聲嘆息。
「為什麼要完啊?」丈夫問說。
我沒有答話,自己嘀咕道:
「唉,看來還需要有酸種十號⋯⋯」
丈夫聽到後在一旁跳舞:
「噢耶!繼續有麵包吃~」

IMG_E6701.JPG  

因此,「酸種10號」出爐。
在我覺得「修正之路」沒完沒了,而我丈夫非常高興這件事即將沒完沒了的時候,
「酸種10號」成了意外也不意外的大圓滿。

人生。

IMG_E6764.JPG  

打從「酸種1號」開始,這兩位男生就一直地吃吃吃吃吃,非常開心;
兩人邊吃邊品評,從不以我認為是失敗的製作為可惜,總是表現出「我都不懂你在可惜什麼」的表情。

我的兒子是智者一枚,一早點出了我看漏眼的關聯:「長愈高的麵包,孔洞反而愈密」。
是真的耶!!
我像個小孩那樣,驚叫著跑去告訴丈夫這個發現,小雨像個深山隱士那樣,深藏不露。

然後過了幾個麵包,我大概忘了這個發現,某天扁著嘴巴給小雨看麵包:
「你看,這個麵包都密密實實的沒氣孔耶。」
「我都說了,愈高的麵包愈沒氣孔。」
剛達五歲的他,輕輕鬆鬆鬆地拋下一句給我,就繼續跑去玩。
留下我看著手上這顆真的長得很高的麵包......
「哎呀! 真的耶!!」我又大叫著跑去告訴丈夫這個發現。

無論我如何嗟嘆,我身邊的這兩個人,就在早餐餐桌上「咔咔咔咔」的嗑掉我所有的麵包。
那一公斤的巨型麵包,我分切出去教會送朋友,還讓丈夫覺得不滿。
「這麼多怎麼吃啊?」我張大眼睛說。
「哪有很多啊,不就三四餐吃完嗎? 我們家還有冷凍庫啊。」丈夫說。

IMG_E6710.JPG  

送給大家我在「酸種麵包」歷奇之旅中收穫的知識、技巧、領會、愛。



進階酸種麵包 Everyday Sourdough Bread
食譜來源:小黑貓多次實作+修正~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一個標準歐式麵包,麵團重量約為1000克)
酸種*......78克
水......397克
蜂蜜......12克
高筋麵粉*......285克
全麥粉*......240克
鹽......10克

* 高筋麵粉請用蛋白質含量11~13%的。全麥粉可以用全麥小麥、全麥斯佩爾特麥,或其他喜歡的全麥粉。
  不同的麥種 (小麥、斯佩爾特、紅麥...)、不同的顆粒研磨大小、不同的新鮮度與儲存方式、
  不同的蛋白質含量... 都會影響粉類的吸水率,請按實際情況修正水量
* 全麥粉比白麵粉的吸水率高很多 (因此加入全麥有助提高麵團水合量)。如果轉用全白麵粉請減低水量。
* 做「酸種麵包」需要有「酸種」。如果未製作酸種,請先參考下面這一篇,養好酸種再來這一篇食譜。

延伸閱讀:
【天然酵母】風味.保濕.健康——祼麥酸種 Rye Sourdough Starter
IMG_4958.JPG

* 酸種請前一夜餵養一次 (或製作麵包的9~12小時前)。
  若不確定酸種是否合用,可以做「浮水測試」(下圖)。
  詳細分享請參閱「【天然酵母】風味.保濕.健康——祼麥酸種 Rye Sourdough Starter」一篇。

祼麥酸種.jpg

做法:

混合麵團 (Mix)——

提前餵養酸種。待酸種爬升到頂點,再剛開始下降時 (平頂) (圖一),是最好的使用時機 (圖二)。
取出
酸種放入水中,加入蜂蜜 (圖三),用叉子攪拌,令酸種在水中散開 (圖四)。
高筋麵粉、全麥粉在攪拌盤中略略拌勻 (圖五),倒入酸種蜂蜜水 (圖六)。
先用叉子大致混合 (圖七),再用手抓捏至混合均勻,成粗糙麵團 (圖八)。把鹽平均灑在麵團上 (圖九)。
酸種麵包9號 (大型).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我通常大約在製作麵包的9~12小時前餵養酸種 (前一夜臨睡前)。
     但實際上餵養後多久最合用,還是要靠自己對酸種活躍度的熟習與掌握 (還有天氣因素)。
酸種先與水混合,是為了打散酸種,令酸種在麵團中分佈均勻。不用 (亦無法) 完全把酸種拌勻。
此階段 (混合麵團) 只需要把所有材料混合至無乾粉的狀態,無須搓揉。
不少食譜都會用「後鹽法」,在麵團「水合」之後才加鹽 (但也有不少食譜證明一開始加入鹽份也可行)。
     由於使用「後鹽法」許多人都會因此忘記之後加鹽,令麵包味如嚼蠟,因此先在麵團表面灑上。




水合作用 (Autolyse) & 首次搓揉 (Knead)——
蓋上麵團,靜置60分鐘,進行「水合作用」(圖一)。水合作用後的麵團,水與粉已充分融合 (圖二)。
沾濕雙手用手搓揉麵團1~2分鐘,把鹽揉進麵團中 (圖三),至完全均勻 (圖四)。取出麵團到工作桌上。
以「甩打 (圖五)、對摺 (圖六)、轉90度拿起 (圖七)、再甩打 (圖八)、對摺 (圖九)」的方式揉麵約3分鐘。

酸種麵包9號 (大型)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水合作用」即讓麵粉有充足時間,充分吸收水份,自行產生筋性
     「水合作用」之後,麵團已由黏稠難操作的狀況,變成光滑又容易上手,不再黏糊。
沾濕雙手及工作桌,麵團就會完全不黏沾。請不要加入乾粉,否則成品麵包會很重很硬。
可以預留少量的水,在把鹽搓揉進麵團時邊加邊搓 (也可以另外灑點水來搓)
不想或無法進行傳統搓揉 (甩打、對摺、轉90度、甩打、對摺),或麵團的狀態無法進行搓揉的話,
     可以參考「基礎酸種麵包」一篇或下圖,進行「拉伸、摺疊」步驟。




拉伸摺疊 (Stretch and Fold)——
搓揉好的麵團滾圓,放入盤中 (圖一),蓋好,靜置30分鐘 (圖二)。沾濕雙手,拉起麵團一邊 (圖三),
覆摺到另一邊;四邊皆如此拉伸、摺疊 (圖四)。重新滾圓麵團 (圖五)。麵團蓋,靜置30分鐘 (圖六)。
再次把麵團
各個邊緣往外拉伸、延展,再往麵團上覆蓋過去 (圖七)。再次滾圓麵團 (圖八)。
靜置30分鐘 (圖九)。最後一次拉伸 (圖十)、摺疊 (圖十一) 各個邊緣。滾圓麵團 (圖十二)
酸種麵包9號 (大型)2.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視乎時間、日程、耐心,「拉伸摺疊」的步驟可以做1次~6次,多做的話麵筋的結構會更有序
只要沾濕雙手,就會完全不會黏沾。請不要加入乾粉



首次發酵 (Ferment) & 造型預備 (Pre-shape)——
麵團蓋好靜置室溫中 (圖一),進行發酵作用,至麵團膨脹至近雙倍大小、表面光滑而可見氣泡 (圖二)。
用手指沾粉,插入麵團若1/2吋深,下陷的地方非常緩慢地爬升回來 (圖三),就是收酵的最好時機。
把麵團輕柔倒到工作桌上 (圖四),各邊收起來壓入中心 (圖五),翻轉,初步成形 (圖六)。
蓋好麵團,鬆弛15分鐘 (圖七)。趁這個時候預備藤籃:灑上滿滿的米粉 (材料份量之外) (圖八、圖九)。

酸種麵包9號 (大型)3.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氣溫、濕度、酸種的活躍度、麵團的溫度與配方 (如粉水比例) 一旦不同,發酵的時長就完全改變;
     因此,對於酸種麵包的發酵,請不要以時間作準,而要以目測、實測等方式決定,無法提前預計。
     我在三週之內的麵包製作中,首次發酵時間從2小時到8.5小時都有,因此無法提供「標準時間」。
發酵好的麵團大小,請以「近乎兩倍而不足兩倍」為準 (可以大約視為1.75倍)。
發酵好的麵團是非常非常「充氣」的。不但有晃動的布丁感覺,有時還能從麵團表面看到裡面的大氣泡。
使用玻璃攪拌盤可以更容易在側面看到麵團中的氣泡形成,方便判斷。

麵團鬆弛過後才容易造型。可以直接
罩上攪拌盤,防止乾燥。
麵團鬆弛之前的操作,屬於「預備動作」(Pre-shape);入模前的操作,則是正式的造型 (Shaping)。
酸種麵包不用進行首次發酵後的「排氣」操作 (並不需要壓走氣泡,請見圖五)。

「預備動作」(Pre-shape) 的步驟,也是
用噴霧瓶沾濕工作桌即可;
    請不要灑粉,以免「造型」的步驟中,會包入一堆乾粉。
藤籃中灑米粉,會比灑麵粉更有防黏效果。



造型 (Shape)——
鬆弛完成 (圖一),麵團表面能看見大氣泡,就是發酵合適的好徵兆 (圖二)。
麵團表面灑上少量麵粉 (圖三),工作桌上也灑些麵粉,翻轉麵團 (光滑面朝下) (圖四)。
再次把麵團各邊收起來,收口捏緊 (圖五)。翻轉麵團,輕輕在桌面上拖動幾次,製造表面張力 (圖六)。
抓住麵團底部 (圖七),收口朝上,放入容器中 (圖八)。麵團底部也灑上一些麵粉 (圖九)
酸種麵包9號 (大型)4.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如果不用麵包藤籃,請參考前面三篇不同的酸種麵包,用一個大碗 / 磅蛋糕烤模 / 吐司模。
使用湯碗或烤模請用不沾烘焙紙或灑滿米粉的布巾鋪墊 (不確定烘焙紙是否不黏的話可以抹一層油)。
去到「造型」的步驟,就可以灑麵粉了~!
     記得是灑在麵團朝外的一面,將會包合起來的部份不要灑粉,避免令麵包捲入乾粉。
麵團表面有足夠張力,烘烤時的爆發力也更強。



二次發酵 (Proof)——
麵團蓋好 (圖一),靜置室溫中進行最後發酵,至麵團膨脹並有充氣感 (圖二)
可選步驟:發酵好後,把麵團送入冰箱 (可以蓋或不蓋保鮮紙),冷藏約2小時 (圖三)。
烤麵包前一小時,把鑄鐵鍋連蓋子放入烤箱,預熱烤箱至「風扇模式」250度C。
預熱完成後,取出麵團 (圖四)。輕柔地翻轉麵團到烘焙紙上 (收口朝下) (圖五、圖六)
酸種麵包9號 (大型)5.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二次發酵可以直接室溫發酵,或是冷藏過夜發酵。同樣,請不要以時間作準,而以目測、手碰作準。
     發酵好的麵團,只會有小幅度膨脹,並不會膨脹兩倍;但質感會明顯變得蓬鬆、充氣。

這個步驟中,冷藏2小時的目的並非為了繼續發酵,而是令麵團表面結成硬皮 (不蓋保鮮紙會更有效)。
     這樣,在倒扣、割線、移入烤箱時,都不會黏手黏桌,非常方便。

烤箱預熱一小時之久,最初也嚇我一跳。但絕大部份食譜都有此提議,我也一直如此做。
     烤溫不足麵包會慘死,倒不如電力多花一點好了。




(Score) & 烘烤 (Bake)——
以麵包割刀在麵團表面輕手劃出喜歡的花樣 (圖一)。
另外在麵團側面上方處,以30~45度斜向切入,劃出一道約大半吋深的彎月形割線 (圖二)。
快手(而小心)地取出高溫鑄鐵鍋,打開鍋蓋,提起烘焙紙把麵團放入鍋中,蓋好蓋子,送回烤箱。
爐溫調至230度C,烘烤25分鐘。取下蓋子,調整爐溫至220度C,再烘烤25分鐘。
取鍋出爐 (圖三)。提起烘焙紙取出麵包,放在網架上,抽走烘焙紙,自然降溫至完全放涼。

酸種麵包9號 (大型)6.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沒有專用刮刀,可以用一把鋒利小刀。有些說法是在刀刃上抹油,個人覺得沒有幫助。
切割的唯一秘訣是——信心充足、力度充足,不要猶豫不決。
切口決定了麵團的膨脹方向與幅度,也決定了麵包的熟成時間與外觀。
一開始的時候,只要切割一道「彎月狀」長割線就夠了 (主線,割得較深,決定麵包的最終形態)。
     熟手之後,可以嘗試各式的花式割線 (副線,割得較淺,不影響麵包的形態)。

取出鑄鐵鍋之後,記得先關烤箱的門,避免花了一小時辛苦儲起的熱能消散。
取鍋、關烤箱門、開蓋、放麵團、蓋鍋、開烤箱門、送回烤箱、關門,全程請一氣呵成。
有蓋烘烤保留了蒸氣,是製作脆皮軟心歐式麵包的竅門,也是令麵團彈起來的關鍵;
     無蓋烘烤則令麵團上色 (此階段麵包不會再長高),烤出脆皮。
出爐後不要把麵包留在鍋內,請立刻移至網架上放涼。
出爐後絕對要等4~6小時或以上才可切開,否則麵包組織會濕黏不乾爽 (無法補救)。


IMG_E676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