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好友想寄一份小禮物給我;去到郵局,忽然傳來訊息:
「你的全名,我應該寫 Yilam Fang 還是 Yilam Ho?」他問。
「我不會改姓。」我零秒回應。
然後忍不住又打字:「改從夫姓這件事,也太不像我了吧~」
幸而不枉彼此推心置腹多年,好友說:
「我也這樣認為呀! 只是不知道你是不是需要入鄉隨俗,要跟隨西方禮節。」
說起這回事,西洋社會中女子出嫁後改換姓氏,的確是必然的事情;
不單如此,連我們教會中認識的華人,女士們全部(全部!)都是跟從夫姓的......
不是純粹改稱「陳太」「黃太」之類,而是連身份證都會改掉,從此換了姓氏。
在此地從事輔導工作這一年多來,見識到西方世界在愛/性/婚姻/離異上的輕巧自由,
這樣聯想起來,跟隨夫姓這件事顯得格格不入——這一生到底要改幾多次姓才是啊?......
我的大老闆近日發出了一封公開電郵,跟大家分享她於月前離婚了;
我讀起來感覺怪誕——你離婚了幹嘛跟我說...
讀到最後就明白了:老闆要改回本姓。
這樣改一改,也不得不公開離婚一事了。
自那之後大老闆所發出的電郵、信件、合約、公文,通通寫作另一個姓;
我從不知道老闆舊姓,乍看起來還真不習慣,好像要想一想才知道那是誰。
如此一來,我更加在想——改隨夫姓實在有夠不便的嘛...
這不是結婚離婚都非得昭告天下,上至合作客戶,下至公司庶務員,通通都會知情。
我老闆離婚離得開心還好說,要是離得心碎、離得難看,還要面對公眾... 真是好大壓力喲!
在關係自由、性開放 (開放的尺度確實非常大,而大家不覺得是「開放」,這才是真正的開放...) 的這個世界,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環節如此保守呢?
話說回頭,我出身傳統的英文中學,所有已婚老師都會被稱呼「Mrs. XXX」。
不過,那偏向是一種尊稱、一種傳統,而不是實際上的改姓。
而在那個年代,我們最多只會見證老師由「Miss XXX」變成「Mrs. XXX」,不曾見過變回去的。
我個子非常小,而臉孔比實際歲數年輕,初出茅廬那幾年,
經常會擔心給服務對象「你年紀那麼小,真的能幫助我嗎?」的感覺。
我畢業四年後結婚,婚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讓同行個個聞風喪膽的崗位。
有一刻想過——如果我不再叫做「X姑娘」,改而叫做「X太」,會不會壯大一點氣勢?
讓乖巧的服務對象多一份信心、對兇神惡煞的服務對象多一份震懾?
不過我雖然外表弱小,內心卻勇猛得很,這個念頭很快就被我拋諸腦後。
與上一位男朋友交往時,忘記因著什麼話題,對方輕描淡寫地說:
「到時候你改了跟我姓...」我連他原句在說什麼都記不起了,這頭半句卻至今未忘。
「跟你姓?」我非常錯愕。
「是啊,」對方仍然理所當然,「就像我媽,一結婚就去換了身份證,改了跟我爸姓。」
當時尚是交往之初,即或不然,我還是會非常錯愕。
要本姑娘改姓,你真是想錯了吧?
其實回頭細想,向來把戀愛婚姻放在生命首位的我自己,
竟然在「我的名字、你的姓氏」這麼浪漫的事情上,絲毫不受感動、不被影響,還真是意外。
由於習慣了使用自己的姓氏,或許也出於內心深處的女權意識,
我這麼多年來填寫各式表格,在第一欄「稱謂」的選項中,都不假思索勾選「Ms」(女士)。
既然已婚,不再選「Miss」;又無意使用夫姓,不能選「Mrs」,就一直選擇「Ms」,然後寫上自己姓氏。
從前如此勾選,沒有什麼特別的;在香港無論已婚未婚,女子一概稱作「小姐」,非常普通、也有禮貌。
現在選擇了「Ms」,卻好像有些特別含義。
學校發出的通告,總會小心翼翼地寫「Mr Ho & Ms Fang」作上款,從未見過「Mr & Mrs Ho」的寫法。
在西方社會中結了婚而不跟夫姓,也許顯得有點特別;不過我過了半生才飄流到來,也樂得繼續獨特。
我非常喜歡我的姓氏。
非常以這個姓氏為傲。
我喜歡它源遠流長,來自上古;
我喜歡它出自姬姓、因功封地、以祖為姓的歷史;
但令我情意結綁得最深的,應該是我從小失落的父家。
在我成長的年月中,我失去了父親,同時失去了爺爺阿娘、伯父姑媽;沒有了老家、沒有了故鄉。
一切中斷、音訊不通、真空無聲的長長歲月中,除了我自己的姓氏,我沒有任何記念父親的紀念品。
我特別地珍愛我的姓氏。它是我與我的生父、我與我的父家的唯一連結。
我也喜歡我的姓氏的英文拼音。
在我粵語拼音的名字前方,是這個國語拼音的姓氏;當年出生時,父母決定要跟父親姓氏拼寫一致。
三年後出生的我的胞弟,雖然同姓,拼寫卻改成了粵語拼音。我喜歡只有我的姓氏如此。
由於這個特別的因緣,歷年來寫錯我姓氏拼音的,當然多到數之不盡;
但亦是因為如此,能準確地把我姓氏寫作「Fang」的,是真的很熟知我、很細心、很貼心的密友。
雖然父親一輩總共六個兄弟姐妹,但三位男丁之中,只有二伯伯和父親有孩子;
我只有一位堂兄、一個胞弟,而這兩位男士至今未婚,也不像會結婚。
父親與兩位伯父都已不在人間,帶著這個家門這個姓氏的,只剩我們三人。
因為對自家姓氏的珍愛、對父家的情意結 (當然還有自小學時已經很明確的女權意識),
我曾想像,我的孩子,不如跟我姓。延續姓氏的這個任務,因為堂兄與胞弟獨身,多多少少在我心上。
丈夫反正有大哥,大哥有孩子;丈夫也有弟弟、也有一眾年輕的堂弟們,跟我年紀已長的堂兄弟弟不一樣。
我的孩子,是跟隨夫姓的;
後來某天,我假設性地說笑著:倘若有第二個孩子,不如跟我姓吧? 公平一點啊?
向來隨和隨便、什麼都說沒所謂的丈夫,一聽到幾乎拍案罵人,把我嚇了一大跳。
也讓我有點傷心。
他的家族如此一大票男丁,他都這樣地為姓氏緊張,一點不肯放過這個假設的情景;
我對於自身姓氏失落的遺憾感,能被明白嗎?
最後,還是寄小禮物給我的好友,一語為我釋懷:
「大小孩子不同姓,人家會以為你改嫁啊!」
=================================================
看來,我的浪漫、我的想像,在姓氏這件事情上面,並非落在戀愛上,而是落在家族裡了。
認知到這是我對家庭歷史的情意結、是我自身的未圓願,執念又因而更放得下。
一如當年在這個部落格中打開「江南之味」這個系列的願望——
既然希望莫失莫忘,就換個方法好好記取。
江南是我夢裡的故鄉。
煙雨之景、醬醋之味、消逝的故事,就由我來延續吧。
送給大家「叉子燒餅」——無麵粉版本。
「燒餅」最早應是山東的麵點,然而流傳遍地,四處都有自家出名的燒餅吃法。
「叉子燒餅」雖然並非淮揚菜系中獨有,卻也是我對江南料理的記憶之一。
與大家分享~
[無醣.生酮] 叉子燒餅 Low Carb Chinese Sesame Pastry
食譜來源:參考《Low Carb Cookbook》+ 小黑貓修改~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4份)
莫扎里拉乳酪絲*......66克
雞蛋......1顆
水......61克
杏仁粉......14克
黃豆粉......32克
奇亞籽......25克
燕麥麩皮 (燕麥糠)*......13克
泡打粉......1/2茶匙
鹽......1/2茶匙 + 1/2茶匙
橄欖油......1~2茶匙
白芝麻......2湯匙
* 莫扎里拉乳酪絲 (Shredded Mozzarella) 是淺黃色細條狀乾爽的那種,
不要買錯浸泡在水中純白色一大球的那種 (那是新鮮莫扎里拉乳酪 Fresh Mozzarella)。
* 燕麥麩皮 (Oat Bran),是包裹著燕麥穀粒的外皮,纖維很高而碳水化合物很低。
它不是燕麥纖維 (Oat Fibre),那是從燕麥中抽取出來的純纖維素;它是不是燕麥粉 (Oat Flour)。
做法:
奇亞籽放入攪拌杯,打成細粉狀 (圖一)。燕麥麩皮放入攪拌杯,打成細粉狀 (圖二)。
奇亞籽粉、燕麥麩皮粉、杏仁粉、黃豆粉、泡打粉、1/2茶匙鹽放入盤中 (圖三),混合均勻 (圖四)。
莫扎里拉乳酪絲放入攪拌杯 (圖五),打成細粉狀 (圖六)。打入雞蛋,加入水,攪打均勻成糊狀 (圖七)。
把乳酪糊倒入拌勻的乾粉材料中 (圖八),拌合均勻成麵團 (圖九)。
小黑貓嘮嘮叨叨:
若買得到奇亞籽粉,可以直接跳過打粉的步驟。燕麥麩皮即使買到細緻的,還是建議自家打粉,口感會更好。
雙手或工具只要用水沾濕,處理麵團時就不會沾黏。
以保鮮紙包裹麵團,室溫靜置5分鐘 (圖一)。以保鮮紙輔助,把麵團擀壓成約0.5cm厚的長方形麵皮 (圖二)。
拿掉表面的一層保鮮紙,在麵皮表面抹一層橄欖油,灑上1/2茶匙鹽 (圖三)。
捲起麵皮 (圖四、圖五),分切成4等份 (圖六),每份小麵團滾圓,再輕輕塑成長方形 (圖七)。
小麵團表面抹些水,壓上滿滿的白芝麻,放在烤盤上 (圖八)。送入已預熱至175度C的烤箱,烘烤20分鐘。
取出,放涼至完全冷卻 (圖九)。
小黑貓嘮嘮叨叨:
靜置麵團的時間,可以讓乾材料充分吸收水份,令麵團狀態更穩定才操作下一步驟。
擀壓麵皮的時候,可以以保鮮紙輔助,一來防黏,二來可以幫助制定長方形的形態。
麵皮上抹上橄欖油、灑上鹽再捲起,能製作出仿傚中式酥皮的層次 (當然不會真的變很多層,只是口感更鬆)。
小麵團整型的時候,輕輕的就好,不要大力捏壓令麵團變緊實。
表面抹水的麵團,很容易就可以黏上滿滿的白芝麻。
跟很多無醣烘焙一樣,必須完全放涼,才可以切開,否則口感會濕黏。
- May 10 Tue 2022 07:54
我的姓氏——[無醣.生酮] 叉子燒餅 Low Carb Chinese Sesame Pastry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