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說「吐司的故事」^^。
【吐司的故事】
西方的麵包,從來都是大大一顆的;
或圓或橢圓,想當然並沒有正正方方、或長方起角的柱狀形態。
讓圓滾滾的大麵包變成一條工工整整長方體的,竟然是火車公司~!!!
「普爾曼鐵路車廂公司」(Pullman Railway Cars) 被認為是「帶蓋吐司麵包」的發明者;
英語中很多時會把這種條狀的長形麵包稱為「Pullman Loaf」就是因為這個緣起。
那火車公司為什麼會跑去發明麵包的形狀來著?
原來是因為供餐的實際考量啊!
試想圓滾滾的大麵包,是多麼不方便存放在空間極為有限的火車茶水間啊~
不但分切不容易,加熱時不規則的形狀也太佔烤箱空間了。
把麵包做成長條形,就相對可以在小小空間並排著塞得下許多條;
還要帶蓋的,才可以往上空堆疊而不會壓扁了麵包的頂部。
的確非常明智,不是嗎?
正方形的三明治麵包片,就是這樣誕生的。
其實,在這家火車公司製作「Pullman Loaf」之前,長方形的金屬麵包烤盒已經面世。
歐式麵包向來帶著脆硬的外皮;麵包工匠們早於十八世紀,就會使用烤盒來做麵包,減少硬皮的生成。
當時的烤盒不帶蓋,因此烤出來的麵包會有一個又一個的拱形圓頂;
中文的「山形吐司」,就是指這一款麵包 (英語中並沒有「山形吐司」一詞)。
由於英國是比較早期也比較普及地製作這一款麵包,因此也叫做「英式吐司」或「英式山形吐司」。
法國人叫這一款麵包做「pain de mie」——直譯即是「麵包之芯」,音譯即為「龐多米」。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法式麵包有了不起的老麵風味、有咔咔響的脆硬外皮、有乾燥而大孔洞的麵包芯,
因此,這款不尋常的、全體都柔軟細密的麵包,法國人就叫它做「麵包芯」——麵包內部的意思。
(法語中也偶爾會稱呼這款麵包為「pain anglais」,英式麵包。)
這款麵包從歐洲飄洋過海到美國,就因著效率的考慮,而被火車公司設計成帶蓋的平頂麵包。
美國人習慣吃三明治、火車上賣的也通常是方便食用的三明治,因此正正方方的形狀,也非常方便夾餡。
事實上,什麼「英式山形吐司」、「龐多米吐司」、「帶蓋三明治吐司」...
在外國或英語體系中,是沒有如此的區分的。
大家也許已然從上面的歷史故事中看出來:
「pain de mie」即是「pain anglais」,即是「英式吐司」,即是「山形吐司」。
真正把它們區分開來,(我相信)是重視細節的日本人。
大家回想小時候吃白麵包、白吐司,哪裡有如此名堂呢? 帶不帶蓋也好,不就是白麵包了嘛。
這些繁華的名字、細膩的區分、偏執的品味... 是長大後的飲食風景,也是日式麵包大行其道之後的留心。
所以,由於各式吐司不是歷史上、傳統上、文化上的傳承,而是後期其他國家的發揚光大,因此並沒有既定的食譜。
基本上,「英式吐司」大多指不帶蓋、有拱頂的長條形白麵包,可以視為是吐司的基本款。
現今,因著大家的口味愈來愈講究、麵包公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原本簡單而基礎的白吐司,
已漸漸全面變化為「enriched bread」,即加入雞蛋、用牛奶取代清水、使用更多砂糖與奶油的麵包款。
所以麵包店中指明是「英式吐司」的,很多時就是「高級版白吐司」,更細緻甜軟。
相對而言,「龐多米」法式白吐司 (pain de mie) 則通常走較「法式」的路線,
麵包多數採用低甜度、低油份、無蛋、清水而非牛奶的配方,效法法式的風格。
下一集跟大家分享再進一個層次的「日式生吐司」。
總而言之,大家要記得,我們現在說的「英式」「法式」並非原生於英國與法國的東西~
來複習:
「英式吐司」即是不帶蓋的白麵包;
「pain de mie」即是法國人稱呼同一條麵包的法語詞彙。
在亞式麵包的世界中,才存在自訂的不同之處,OK?^^
(小黑貓最重視傳統飲食文化的寶貴,超害怕誤導大家的說...)
延伸閱讀:
英式山形吐司 (基礎白吐司) Basic Bread Loaf [直接法]
基礎的牛奶白吐司 (英式山形吐司),小黑貓老早之前寫有一篇,大家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翻翻看。
為了做出不同的風味,我的「龐多米」法式白吐司走完全另一路線:
加入「老麵」、
使用一點兒橄欖油而不用奶油、
使用清水而不用牛奶、
不加雞蛋、
不加砂糖或任何糖份。
因為實驗各式吐司配方,而最近吃了一堆 enriched bread 的我,
本身對於如此的設計——眼看就知道平淡無華的麵包——完全不存任何期望。
無糖少油加清水... 怎可能比英式吐司或日式吐司好吃啊?
完.全.錯.誤!
我無敵偏愛這一款!!!!! 其他吐司靠邊站吧!!!!!
法式白吐司一出爐,明明連日來聞著麵包香慣了的我,忍不住驚叫 (當時只得我一人在家):
「哇呀!我的天啊好香好香啊!」
倒扣出來的那一刻就知道這個麵包不得了——有脆皮耶!! (不要問我為什麼... 老麵? 也許吧~)
捧著脆硬、溫熱的外殼,手指尖忍不住就「敲敲敲」,聽到扣扣聲,特別開心。
(原來我不喜愛軟皮的吐司麵包哦...)
切的時候,咔咔作響,酥脆的外皮發出清脆的裂聲,真正的「酥到掉渣」。
我忍不住直接塞了半片入口,邊嚼邊拍照。
冷掉而沒有回烤過的麵包 (麵包一定要冷冷的切才工整),竟然也如此外脆內軟,美味不已!
對我來說,真是驚天動地。
法式白吐司沒有牛奶、沒有鮮奶油,也沒有練奶,只有水;
沒有糖、沒有蜂蜜,只有一小撮鹽調味;
沒有奶油,只用橄欖油一點點;
也沒有液種、沒有湯種、沒有中種,只有一小塊老麵。
卻比什麼都有的日式生吐司、英式山形吐司,都還美味! 真神奇。
相比極軟、甜美、奶香充足的吐司,我更愛發酵風味深刻的法式吐司。
送給大家我最喜歡的白吐司~
「龐多米」法式白吐司 Pain de mie
食譜來源:參考多方網路資訊 + 小黑貓設計、修改、定番~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1磅/12両/454克吐司一條) <---我的吐司模被寄失了... 於是將就用小立方模... 這個配方可做兩個小立方 (6両)
高筋麵粉......280克
水......180克
速發酵母......2克 (1/2茶匙)
鹽......5克 (1茶匙)
橄欖油......10克 (2茶匙)
老麵麵種*......50克 <---飾面用,可省略~
* 老麵麵種的做法,請參考「風味與彈性——老麵麵種 Sponge [老麵法]」一篇。
可以一次多做一些,分小份包裝好放入冷凍庫保存,隨時可以退冰使用。
做法:
參考「老麵麵種 Sponge」一篇,預先備好老麵麵團 (圖一)。
水、橄欖油、速發酵母、高筋麵粉、鹽,依序放入攪拌盤 (圖二),加入冷藏溫度的老麵麵團 (圖三)。
手工或機器搓揉7~8分鐘,至麵團均勻、充滿彈性、不黏手 (圖四),把麵團滾圓,收口朝下。
麵團放入抹過油的玻璃盤中 (圖五),蓋上保鮮紙,靜置室溫中,發酵約1.5小時,或至3倍大小 (圖六)。
小黑貓嘮嘮叨叨:
麵團含水量很低,手工搓揉也很輕鬆容易。
麵團只要搓揉至均勻有彈性、不黏手不黏盤就OK~ 不用撐出薄膜,甚至不需要很光滑。
天氣熱的話,發酵1小時就足夠了;我的城市冷,因此加長至1.5小時。請以實際發酵程度判斷。
取出麵團,按壓排氣 (圖一),重新滾圓 (圖二)。
可選步驟:放回剛才的玻璃盤中,蓋上保鮮紙,送入冰箱冷藏過夜,低溫發酵約8小時 (圖三)。
翌日取出麵團,用手指測試麵團,若戳洞維持不回升,即發酵完全 (圖四)。
小黑貓嘮嘮叨叨:
這「中間發酵」(冷藏發酵) 並不是我本來的計劃...
可是沒有好好預算時間的我,第一次發酵完成時已是夜晚十一點多... 那就送進冰箱再發一次吧~!
若不做「中間發酵」,可以在排氣、滾圓的步驟之後,直接跳到下圖的鬆弛步驟。
取出麵團,按壓排氣,重新滾圓,蓋上保鮮紙,鬆弛20分鐘。
把麵團擀壓開來 (圖一),捲起成條狀,蓋上保鮮紙,再次鬆弛10分鐘 (忘了拍照...)。
把麵卷再次擀壓開來,再次捲起,成短短的小卷,寬度約與烤盒的闊度相約 (圖二)。
把小麵卷放入烤盒中 (圖三),鬆鬆地蓋上保鮮紙,靜置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最後發酵至滿模 (圖四)。
送進已預熱至風扇模式190度C的烤箱中,烘烤約36分鐘 (圖五)。
出爐後連烤盒朝桌面大力敲扣兩下,再把麵包倒出來,放在網架上置涼 (圖六)。
小黑貓嘮嘮叨叨:
鬆弛過的麵團更容易造型。把麵團第一次捲成條狀後,再經過休息,二次擀開時會更易操作。
擀開時請為麵團充分地排氣 (壓掉小氣泡),避免吐司中出現大小孔洞。
捲起的時候,不能太鬆散 (吐司質感不細緻),也不需要太緊 (發酵需時會很長)。
最後發酵的時長可以差異很大 (視乎溫度、濕度、麵團的緊緻度等),我家22度C,最後發酵3小時。
麵包出爐後,在工作桌上大力敲幾下,可以避免遇冷回縮的情況 (但若果沒有熟透還是會回縮的)。
由於我的吐司模被寄失,因此圖中用的是「6両/半磅」的「小立方」盒子吐司模 (配方可做兩個)。
如果大家做「12両/1磅」的標準大小,請把麵團分成3等份,每份各做二次擀捲,再把三個麵卷橫向放入烤模中。
延伸閱讀:
日式生吐司 Shokupan
- Apr 29 Fri 2022 17:14
吐司的故事——「龐多米」法式白吐司 Pain de mie [老麵法.三度發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