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已經可以想像得到,對於「吃」和「煮」非常熱愛、非常認真、非常執著的我,
是如何引頸以盼小雨滿六個月的日子——做寶寶料理!!
慶幸時間過得真的很快。
四個多月時,帶小雨去健康院打疫苗,護士交給我一本「嬰幼兒固體食物」小冊子。
護士說,預先閱讀、做好準備,等六個月時就開始餵固體食物。
然而,轉捩點就這樣來了——
選擇! 自主! 探索! 經驗中學習! 獨立! (愛吃!) ——這些都是我超級重視的!
BLW 的理念,跟我的內在價值非常吻合,所以愈是了解,就愈是想實踐。
與丈夫商量,一拍即合,我們即時已經決定進行 BLW。
大部份家長都在 Conventional Weaning 不順利的時候,才接觸並嘗試 BLW;
我們決定要做就做得徹底——從第一天可以吃固體食物開始,就以 BLW 進行。
同時,我也不執著;
最重要的不是表面的行為,而是 BLW 背後的精神——嬰兒自決。
所以,為了完整實踐「寶寶自主」的概念,
如果小雨清晰示意想被我餵一下,我可以餵;
如果小雨就是愛吃爛茸茸的東西,我也可以把食物弄爛一些。
重點是:信任孩子,尊重他的自決能力,讓吃東西成為快樂經驗。
研究顯示,以 BLW 進食的小孩,更愛吃、更不偏食、長大後更有節制能力,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走上 BLW 的路,卻註定孤單——會明白你的人一定是極少數。
原先以為,走上BLW之路,最大的阻力會來自上一輩;
沒想到小雨外婆、小雨奶奶都只是最初的時候多問幾句、多些顧慮,卻從不阻止。
(媽媽、奶奶,我真的很感謝你們~~~)
叫我非常意外、非常失望且受傷的是,反對我們、非議我們的,
是那些一知半解 (或者準確點說,是不求甚解) 卻喜歡攻擊他人以守護自己的「朋友」。
我所學習的功課,就是面對不想理解、只想非議的人,不要太認真講述自己的理念,隨便嗯嗯哼哼就算了。
(恩師回應我這份挫折感時,提到了一個很實在的社會狀況:
會產生嫉妒的同輩不少,是因為現今這個社會實在太愛比賽;
而整個「要給寶寶最好」的意識形態,亦讓一般家長高壓到瘋狂,
一旦發現自己選擇的那一套以外,還有另類的方法,就會大受威脅,一定要貶低別人,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
細想起來也是真的。在現在的社會做父母,真的要有一份清心、一份自覺,才能不瘋。)
分享一下我們最常面對的幾種誤解:
誤解(一):「不把食物弄成泥,寶寶會噎到。」
事實(一):研究顯示,BLW 的噎到風險,比傳統餵食低。
以湯匙餵食 (Spoon-feeding) 比較容易因不了解小孩吞下前一口沒有,又塞下一口。
BLW 則由寶寶自行調節進食速度,沒有那麼容易噎到。
誤解(二):「你看! 寶寶噎到了!」
事實(二):回吐反應 (Gagging) 是正常的保護機制,與噎到 (Choking) 是有分別的。
BLW「先咀嚼後吞嚥」的概念,正正就是訓練寶寶如何不去吞嚥下未能處理好的食物。
所以,Gagging 的反射反應,正是要鍛鍊的部份,是健康正常的身體機能,也是學習過程。
由舌根把未能處理的食物推出來,樣子有點像醫生拿壓舌板給我們檢查喉嚨時,
我們所做的「嘔樣」,這反而是「沒有噎到」的證明。
寶寶 Gag 的時候,父母留意住就可以,不要大叫、不用驚慌,也不需要拍背,以免嚇到寶寶。
誤解(三):「不把食物弄成泥,寶寶消化不到。」
事實(三):寶寶消化不消化得到某樣食物,跟食物的完整/碎爛程度是沒有關係的。
未能消化的食物,即使磨成泥狀,還是不能被消化,會直接排出體外。
只不過磨成泥狀的食物在大便裡看不出來,會被以為已經給消化掉。
誤解(四):「寶寶沒有牙齒,是吃不到食物的。」
事實(四):不需要待牙齒長出來,寶寶已經有能力咬東西吃。
牙齒在寶寶出生時已經藏在牙齦裡,一樣堅硬有力;
寶寶單靠牙齦,已經可以咬開許多食物 (小雨撕咬雞腿時是未有牙齒的)。
這樣的啃咬練習,還可以幫忙舒緩長牙時的牙齦不適呢~
誤解(五):「小孩不可以不吃粥!」
事實(五):以 BLW 進食的小孩子可以吃飯。同樣有吃到米。
誤解(六):「粥才有營養!」
事實(六):以 BLW 進食,吃到的食物與傳統餵食是一樣的,甚至更多。
如果指的是粥裡面有魚肉、菜、地瓜、蛋黃、豬肝,所以有營養,
以 BLW 進食的寶寶也一樣可以獨立地吃魚、吃菜、吃地瓜、吃雞蛋、吃豬肝。
BLW 寶寶還可以吃牛油果、牛排、羊排、肉醬麵等等傳統餵食少有接觸的食物。
誤解(七):「因為BLW,寶寶體重下降了。」
幸而小雨非常重磅,令媽媽爸爸好放心,不用面對這樣的曲解,非常感動。
事實(七):嬰兒的生長線,本來在7至12個月時就會放慢,這不是進食方法的影響。
記得這一句:Food before one is just for fun. (一歲以前,食物只是樂趣~)
不用在意寶寶吃下去多少食物——
因為一歲以前,奶 (母乳/配方奶) 仍是主食,不會餓到他的。
(所以固體食物才叫做「副食品」嘛,就是因為奶才是「主糧」啊~)
最重要的是,讓寶寶感到吃東西是樂趣,而非被塞,培養日後吃飯的好習慣。
我們踏上 BLW 之路,才幾個月已經感受到許多的感動、許多的鼓舞,
也看見了小雨許多的成長,每一天都感到很慶幸選擇了這個方法。
雖然面對誤解也會疲累,但總是不後悔。
題外話:
遇上別人的非議,固然是氣結。
但原來遇上別人的不以為意,也會有點不甘心......
當姨婆伯公叔公叔婆等等長輩視小雨咬雞腿的壯舉為理所當然,
我心裡會大喊「嗨~~~~~ 大家~~~ 小雨只有七個月還未長牙齒好不好??」
當媽媽說「我當年都有給你紅蘿蔔拿著吃」,
我心裡也會大喊「嗨~~~~~ 我當時已經兩三歲了好不好??」
當一些根本沒有實行 BLW 但認為自己給了小孩 finger food 即是也一樣的家長,
騎劫了你的話題,發表自己也很用心啊,也很累啊,也很有滿足感啊的時候,
也很想雙手捧臉悶喊「一邊餵粥、做蘋果泥,一邊給 finger food,並不是 BLW 好不好??」
有時也覺得自己很麻煩,但與我同行 BLW 的唯一好友有一天說:
「對於我們全心全力照顧小孩的媽媽來說,成功感還來自哪裡?
當然來自我們選擇的方式,得到讓人興奮的成果~ 別人不把它當一回事,當然無趣呀!!」
(所以浩嵐我也很愛你~)
OK...說了那麼那麼長篇大論的,我想說什麼???
BLW 都是直接吃食物的原形 (切成手指狀的長條),並沒有食譜可以寫啊~~~~~
--->我也不必研究液體到固體的進化 (稀泥-->稠泥-->綿綿粥-->軟軟粥-->粒粒粥-->食物蓉-->食物塊......)、
幻想著買一大堆有的沒的搗泥缽、過濾篩諸如此類的工具......
所以,謝謝大家對我多年來的愛、守候、支持。
願未來有更多心情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是如何引頸以盼小雨滿六個月的日子——做寶寶料理!!
懷孕後期的日子,心情千千萬萬的不捨——超級捨不得我心愛的廚事;
朋友們都很難以明白:有了小孩,不是會更多自家料理嗎? 怎麼會不捨呢?
大家不明白,對我來說,寶寶首六個月除奶以外什麼都不吃,已經很夠悶。
甚至不用想得那樣遠——
月子期間不能沾水、不能久站,意即不能下廚,對我來說已經很夠煎熬。
最初的日子,看著小雨天天都在吃奶、餐餐都在吃奶,
我自己都覺得悶壞了,總是在思考,到底小雨悶不悶。
小雨三個月時,我偶然得知,原來寶寶滿四個月就可以開始吃固體食物,
感到超級興奮,覺得距離做料理給寶寶的日子近了很多!!!
誰知,在健康院一問,給護士嚴格糾正;
再經我的陪月(月子過後成了我的育兒顧問^^)大呼:
「不可以的啦! 當然要等到六個月啦!」
於是只好又默默的收拾心情,乖乖等到六個月——
捧著當時三個月大的小雨,我跟他說:
「無啦無啦,下個月還是沒有其他食物吃~ 要再等三個月~ 是三個月啊~!!」
我想像到他「嗚哇!! 什麼啊??」的失望樣子。
我想像到他「嗚哇!! 什麼啊??」的失望樣子。
慶幸時間過得真的很快。
四個多月時,帶小雨去健康院打疫苗,護士交給我一本「嬰幼兒固體食物」小冊子。
護士說,預先閱讀、做好準備,等六個月時就開始餵固體食物。
我雀躍得很,特別把小冊子放在床頭櫃上面,晚上睡覺前抓緊時間看。
然而,這樣的小冊子內容實在太少太簡略,怎麼都滿足不了我的巨大慾望。
於是第二天在上班的火車上,我就在勤力的上網,
我要搜尋最詳盡的、最齊全的、最搞工的、最循序漸進(地教我)的、最多食譜款式的網誌。
我要搜尋最詳盡的、最齊全的、最搞工的、最循序漸進(地教我)的、最多食譜款式的網誌。
然而,轉捩點就這樣來了——
第一個顯示的網站,就是「BLW」。
我因著好奇而點進去看,這一看,就從此難以回頭......
BLW 是 Baby-led Weaning 的簡寫,意即「嬰兒自主飲食法」:
讓寶寶自行吃——不餵食;
讓寶寶自行吃——不餵食;
確信寶寶有自知飽餓的機制——寶寶自主自決吃什麼、吃多少、吃多快多慢;
確信寶寶有吃喝的本能——不搗泥、不壓糊、不磨蓉;
讓他自己經歷過程中的困難和危機,並相信他能自行克服——不害怕回吐反射,信任這是學習的一部分;
重視寶寶的獨立自主——與大人同桌吃,吃同樣的食物,給他不分高下、平起平坐的訊息;
尊重家庭生活——寶寶與父母同時吃飯;而父母亦不需要辛苦地另外煮食;
讓寶寶喜歡進食的經驗——不硬塞,讓他自行探索,感受樂趣。
讓他自己經歷過程中的困難和危機,並相信他能自行克服——不害怕回吐反射,信任這是學習的一部分;
重視寶寶的獨立自主——與大人同桌吃,吃同樣的食物,給他不分高下、平起平坐的訊息;
尊重家庭生活——寶寶與父母同時吃飯;而父母亦不需要辛苦地另外煮食;
讓寶寶喜歡進食的經驗——不硬塞,讓他自行探索,感受樂趣。
選擇! 自主! 探索! 經驗中學習! 獨立! (愛吃!) ——這些都是我超級重視的!
BLW 的理念,跟我的內在價值非常吻合,所以愈是了解,就愈是想實踐。
BLW 相信「先學會咀嚼、再學會吞嚥」很重要;
與建議吃糊糊和粥粥的 Conventional Weaning (傳統餵食) 「先吞嚥、後咀嚼」相反。
這是為什麼 BLW 父母不煮粥、不搗爛食物,也不會做拿剪刀剪碎食物。
——食物就是食物,原樣直接吃~! 不搞出奇怪的糊狀混合物~!
與建議吃糊糊和粥粥的 Conventional Weaning (傳統餵食) 「先吞嚥、後咀嚼」相反。
這是為什麼 BLW 父母不煮粥、不搗爛食物,也不會做拿剪刀剪碎食物。
——食物就是食物,原樣直接吃~! 不搞出奇怪的糊狀混合物~!
這也讓超級尊重食物的我非常振奮。

與丈夫商量,一拍即合,我們即時已經決定進行 BLW。
大部份家長都在 Conventional Weaning 不順利的時候,才接觸並嘗試 BLW;
我們決定要做就做得徹底——從第一天可以吃固體食物開始,就以 BLW 進行。
同時,我也不執著;
最重要的不是表面的行為,而是 BLW 背後的精神——嬰兒自決。
所以,為了完整實踐「寶寶自主」的概念,
如果小雨清晰示意想被我餵一下,我可以餵;
如果小雨就是愛吃爛茸茸的東西,我也可以把食物弄爛一些。
重點是:信任孩子,尊重他的自決能力,讓吃東西成為快樂經驗。
研究顯示,以 BLW 進食的小孩,更愛吃、更不偏食、長大後更有節制能力,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走上 BLW 的路,卻註定孤單——會明白你的人一定是極少數。
原先以為,走上BLW之路,最大的阻力會來自上一輩;
沒想到小雨外婆、小雨奶奶都只是最初的時候多問幾句、多些顧慮,卻從不阻止。
(媽媽、奶奶,我真的很感謝你們~~~)
叫我非常意外、非常失望且受傷的是,反對我們、非議我們的,
是那些一知半解 (或者準確點說,是不求甚解) 卻喜歡攻擊他人以守護自己的「朋友」。
我所學習的功課,就是面對不想理解、只想非議的人,不要太認真講述自己的理念,隨便嗯嗯哼哼就算了。
(恩師回應我這份挫折感時,提到了一個很實在的社會狀況:
會產生嫉妒的同輩不少,是因為現今這個社會實在太愛比賽;
而整個「要給寶寶最好」的意識形態,亦讓一般家長高壓到瘋狂,
一旦發現自己選擇的那一套以外,還有另類的方法,就會大受威脅,一定要貶低別人,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
細想起來也是真的。在現在的社會做父母,真的要有一份清心、一份自覺,才能不瘋。)
分享一下我們最常面對的幾種誤解:
誤解(一):「不把食物弄成泥,寶寶會噎到。」
事實(一):研究顯示,BLW 的噎到風險,比傳統餵食低。
以湯匙餵食 (Spoon-feeding) 比較容易因不了解小孩吞下前一口沒有,又塞下一口。
BLW 則由寶寶自行調節進食速度,沒有那麼容易噎到。
誤解(二):「你看! 寶寶噎到了!」
事實(二):回吐反應 (Gagging) 是正常的保護機制,與噎到 (Choking) 是有分別的。
BLW「先咀嚼後吞嚥」的概念,正正就是訓練寶寶如何不去吞嚥下未能處理好的食物。
所以,Gagging 的反射反應,正是要鍛鍊的部份,是健康正常的身體機能,也是學習過程。
由舌根把未能處理的食物推出來,樣子有點像醫生拿壓舌板給我們檢查喉嚨時,
我們所做的「嘔樣」,這反而是「沒有噎到」的證明。
寶寶 Gag 的時候,父母留意住就可以,不要大叫、不用驚慌,也不需要拍背,以免嚇到寶寶。
誤解(三):「不把食物弄成泥,寶寶消化不到。」
事實(三):寶寶消化不消化得到某樣食物,跟食物的完整/碎爛程度是沒有關係的。
未能消化的食物,即使磨成泥狀,還是不能被消化,會直接排出體外。
只不過磨成泥狀的食物在大便裡看不出來,會被以為已經給消化掉。
誤解(四):「寶寶沒有牙齒,是吃不到食物的。」
事實(四):不需要待牙齒長出來,寶寶已經有能力咬東西吃。
牙齒在寶寶出生時已經藏在牙齦裡,一樣堅硬有力;
寶寶單靠牙齦,已經可以咬開許多食物 (小雨撕咬雞腿時是未有牙齒的)。
這樣的啃咬練習,還可以幫忙舒緩長牙時的牙齦不適呢~
誤解(五):「小孩不可以不吃粥!」
事實(五):以 BLW 進食的小孩子可以吃飯。同樣有吃到米。
誤解(六):「粥才有營養!」
事實(六):以 BLW 進食,吃到的食物與傳統餵食是一樣的,甚至更多。
如果指的是粥裡面有魚肉、菜、地瓜、蛋黃、豬肝,所以有營養,
以 BLW 進食的寶寶也一樣可以獨立地吃魚、吃菜、吃地瓜、吃雞蛋、吃豬肝。
BLW 寶寶還可以吃牛油果、牛排、羊排、肉醬麵等等傳統餵食少有接觸的食物。
誤解(七):「因為BLW,寶寶體重下降了。」
幸而小雨非常重磅,令媽媽爸爸好放心,不用面對這樣的曲解,非常感動。
事實(七):嬰兒的生長線,本來在7至12個月時就會放慢,這不是進食方法的影響。
記得這一句:Food before one is just for fun. (一歲以前,食物只是樂趣~)
不用在意寶寶吃下去多少食物——
因為一歲以前,奶 (母乳/配方奶) 仍是主食,不會餓到他的。
(所以固體食物才叫做「副食品」嘛,就是因為奶才是「主糧」啊~)
最重要的是,讓寶寶感到吃東西是樂趣,而非被塞,培養日後吃飯的好習慣。
我們踏上 BLW 之路,才幾個月已經感受到許多的感動、許多的鼓舞,
也看見了小雨許多的成長,每一天都感到很慶幸選擇了這個方法。
雖然面對誤解也會疲累,但總是不後悔。

題外話:
遇上別人的非議,固然是氣結。
但原來遇上別人的不以為意,也會有點不甘心......
當姨婆伯公叔公叔婆等等長輩視小雨咬雞腿的壯舉為理所當然,
我心裡會大喊「嗨~~~~~ 大家~~~ 小雨只有七個月還未長牙齒好不好??」
當媽媽說「我當年都有給你紅蘿蔔拿著吃」,
我心裡也會大喊「嗨~~~~~ 我當時已經兩三歲了好不好??」
當一些根本沒有實行 BLW 但認為自己給了小孩 finger food 即是也一樣的家長,
騎劫了你的話題,發表自己也很用心啊,也很累啊,也很有滿足感啊的時候,
也很想雙手捧臉悶喊「一邊餵粥、做蘋果泥,一邊給 finger food,並不是 BLW 好不好??」
有時也覺得自己很麻煩,但與我同行 BLW 的唯一好友有一天說:
「對於我們全心全力照顧小孩的媽媽來說,成功感還來自哪裡?
當然來自我們選擇的方式,得到讓人興奮的成果~ 別人不把它當一回事,當然無趣呀!!」
(所以浩嵐我也很愛你~)

OK...說了那麼那麼長篇大論的,我想說什麼???
我想說——親愛的、陪了我走這麼遠路的讀者,
小黑貓沒有「寶寶食譜」可以端出來啊~~~!!!!!!!!!!!!!!!!!
BLW 都是直接吃食物的原形 (切成手指狀的長條),並沒有食譜可以寫啊~~~~~
--->我也不必研究液體到固體的進化 (稀泥-->稠泥-->綿綿粥-->軟軟粥-->粒粒粥-->食物蓉-->食物塊......)、
幻想著買一大堆有的沒的搗泥缽、過濾篩諸如此類的工具......
而且 BLW 鼓勵小孩子與大人吃同樣的東西,所以也沒有「寶寶專屬」的食譜啊~~~~~~
--->於是我也不必查找什麼嬰兒食譜、較大嬰兒食譜、幼兒食譜諸如此類......
--->於是我也不必查找什麼嬰兒食譜、較大嬰兒食譜、幼兒食譜諸如此類......
再加上,數年前各國的「嬰幼兒飲食指引」已經更新——
以前提倡延後進食的「高致敏食物」,現在已撤銷了延遲建議 (甚至建議提早)。
研究證明,延後食用有可能致敏的食物,並不會減低敏感的機會 (甚至增加風險)。
簡而言之就是:
寶寶本身對哪些食物過敏,什麼時候吃都會致敏;
寶寶對哪些食物不敏感,就什麼時候吃都不會致敏。
所以,小麥、甲殼類海鮮、果仁、大豆等等,都沒有了年齡的限制,滿六個月就可以試著吃。
--->即是寶寶的食物是完全的自由了~ 我也不必一天到晚查找什麼可吃什麼不可吃......
為寶寶超搞剛的下廚願望沒有了,但一大片新天迎地和期盼就在面前~!!!
為了滿足自己——純粹是滿足自己很想開個「寶寶料理」專欄的心願——
我還是把這個專欄開出來了......
我還是把這個專欄開出來了......
也許,BLW 也有許多值得與大家分享的美味與故事呢~~~
所以,謝謝大家對我多年來的愛、守候、支持。
願未來有更多心情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註:

這是我覺得頗簡單又清楚的一篇文章:https://www.mamanatural.com/baby-led-weaning/

大家想更多了解,也可以上網爬爬文。我看過加拿大、英國、美國的文章。
這裡提供「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的資訊給大家參考:
http://www.aaaai.org/aaaai/media/medialibrary/pdf%20documents/libraries/preventing-allergies-15.pdf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