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新年的前一夜——也就是大除夕——一家人圍坐一起,一同包餃子,是北方的傳統習俗~~
記得大一那一年的冬天,人在北京,住在當地一對夫婦的四合院中。
那時,我們就是在一起包餃子啦~
「餃子」的諧音如「交子」,子時(午夜)更替,就告別了舊的一年,踏入了新的一年。
這個民間習俗,自明清代已十分盛行;要在年三十晚把餃子包好,子夜時下鍋煮來吃~
這一年,南方貓們決定來跟隨北方習俗,在除夕夜裡包餃子慶祝!!!!!!!
這個星期六就是年廿九除夕夜了!!! 也想與大家分享這個傳統習俗的喜悅——
那麼一起先來學習做餃子皮吧~~~~~
中式麵食有「燙麵麵團」和「冷水麵團」(還有做包子的「發麵麵團」) 的做法。
「燙麵」法做出來的麵團較柔軟,適用於煎、蒸、烙的煮法;
「冷水」和的麵團較結實,適合水煮的作法。
我們做水煮的餃子,所以用「冷水麵團」做餃子皮~
餃子皮
食譜來源:配方參考《麵點新手必備的第一本書》,做法是懶貓貓偷吃步~
材料:(30片)
中筋麵粉......150克
水......75克
做法:
麵粉放大盤中,加入清水,用手混合 (圖一)。一開始時麵團會呈粗糙樣子,也有些黏手 (圖二)。
接著用手掌根部反覆用力搓壓麵團約7~8分鐘 (圖三)。麵團會漸漸變得均勻、光滑、不黏手 (圖四)。
滾圓麵團,收口朝下,蓋上擰乾的茶巾/ 保鮮紙,靜置1小時鬆弛。
將鬆弛好的麵團分批壓成薄薄的一片 (圖五),用圓模或杯口/碗口壓出小圓片 (圖六)。
小黑貓嘮嘮叨叨:麵團愈揉愈有筋性,嚼起來會更加有彈性、有嚼勁~
分次擀壓時,未壓的麵團要用擰乾的茶巾蓋好,壓出來的圓形薄片,也要蓋好,防止乾燥。
擀壓時,工作桌、擀麵棍,和雙手上要灑上麵粉防黏。做好的圓形薄片之間也要灑些麵粉。
傳統的做法:
傳統的做法,是先將麵團分切成小份,然後每份搓圓、壓扁,並用擀麵棍逐片壓成餃子皮~
小黑貓偷吃步做法:
不想逐片擀壓的話,就像小黑貓一樣,
將麵團直接用壓成薄薄的一大片,然後用圓形模具(或杯口/碗口)壓成一塊塊包子皮~
經驗總結:
逐片擀壓的方法,可以做出外緣比中央薄的餃子皮,對摺收口之後,都不會厚厚的不好吃~
整片擀壓則厚薄均一,圓形也更完整,而且省時省力。但對摺收口之後就會稍厚一些~
逐片擀壓並不困難,只是多費一些時間和功夫~~
下圖是以前做「韭菜盒子」(<--點擊進入) 時的圖片,圖三、圖四,就是逐片擀壓的方法:
(圖一、圖二是「燙麵麵團」的做法,口感較柔軟,適用於煎餃;
這次做的是「冷水麵團」,麵皮較硬,適合放在沸水中煮~~ )
做好的餃子皮最好現包,麵皮的狀態最好~
如果幾天內才再做餃子,可以保鮮紙包好餃子皮,或用保鮮袋/保鮮盒密封包好,放入冰箱。
如果更長一點時間用不著,可以放在冷凍庫,要包餃子的前一晚取出,放在冰箱解凍。
每片餃子皮之間,記得要灑些麵包防黏,否則再拿出來時又變成一大團麵團了~
親愛的大家~
今年新年一起來包餃子??
延伸閱讀——
平凡的味道最耐吃~~ 小黑貓喜歡的——「菜肉餃子」<--點擊進入~
大黑貓一試難忘,常常嚷著要再吃的——「泡菜雞肉餃子」<--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