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送花和收花的故事。
我第一次收到男孩子送的花,是中學六年級的時候。
那一年春節前,跟好朋友 H 漫談起年花,
我說,我家擺的水仙花年年都不聽話,只懂拼命長高,花卻遲遲不開。
那幾年,H 每逢農曆新年前後都會去幫一位開花店的親戚打理忙不過來的生意;
於是 H 說,他可以拿一盆好的給我。
我說,用不著啦,都是隨口抱怨一下而已。
幾日之後,他真的捧來一大盆十分、十分茂盛的水仙花!
那華麗的一大盆,讓我和媽媽都看傻了眼。
花的密集和盛放,從未在我家中出現過。
我媽媽堅持不收,H 真心說沒關係,說給親戚打工都沒收工錢,花可以拿;
最後總是把水仙留下了。
雖然那是送給我家的禮物,不是單單送給我的;
但是回想平生收花經歷,我還是希望把這一盆回憶中的水仙放第一。
H 從來很能與我的家人相處,也很懂長輩們重視的禮數教養和風度,是讓我欣賞的地方。
H 在大學畢業之後成為了我的男朋友。
[當時沒有為水仙花拍照片 (有也應該尋不出來了),很像這張照片中的這一盆,暫借示意]
[圖片出處:住小幫]
我第二次收男孩子送的花——算是第一次正式收花——卻是個搞笑而不浪漫的情景。
那也是中學六年級的事情。
我第一次出席聯校聖誕舞會,邀請了好朋友 V 做我的舞伴。
舞會上,我們並沒有花多少時間在一起,跳舞也好像只有一下下,
因為這位仁兄忙著四處獵視我的同學,看有沒有漂亮女生可以追求。
我們並不是互相喜歡的關係,所以我也無所謂;
他每次巡完一圈,或是被可愛女生拒絕跟他跳舞,就會走過來找我,跟我分享,
我都是白眼盡翻,不覺得在舞會上偶遇可以發展出什麼。
同學在場負責賣花,為我帶了男伴出席而白興奮著,不肯相信我們之間沒有情愫,
在 V 外出「獵艷」的時候,死纏住他不放,要他一定買下玫瑰花送給我。
他被我的同學死纏買花這件事情我並不知道 (同學想背著我安排好,讓我驚喜),
但同學又自己興奮到不行,忍不住轉頭跑來告訴我說:「成功賣花給他了! 你等著收花啊!」
我奇怪 V 一直沒有出現,就在舞會快完結的時候,我們會合,V 遞給我一支紅玫瑰:「送給你。」
我著實也有點驚喜,因為真的沒有預期過。
然後他說酸溜溜說出真相:找不到可以送花的女生啦......
我們之後再會合了另一位好友 C,他還幫我和 V 拍了一張好好笑的合照:
V 一臉敗陣頹喪樣,而我手中拿著花,卻別過臉不理他。
[第一支玫瑰]
所以,這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收花經驗:非正式但充滿心意的,和正式但借花敬佛的。
不過緊接其後,C 卻開始追求我。
因為完全沒有想過,我大為震驚,震驚到跟 V 說:怎麼搞的? 我情願是你追我啊。
這個「情願」的意思,不是想跟 V 在一起;
而是就熟悉度、了解度、融洽度、親近度,甚至就時序而言,明明都是 V 來得比較合理......
其實是我的大腦一下子無法接受 C 的追求,嘴裡亂說話。
C 把應該做的一切都做得很足:
買好電影票站在電影院前等我、電影結束後帶我去已經預約好的漂亮餐廳吃晚餐、
晚餐後很隨意地說進去花店逛逛看,然後轉身捧著一早已經預訂好的花束送給我......
或許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明白自己的愛情地圖多一點——
我需要很自主、很自發、很動心地愛上一個人才有用;我不想也無法接受沒有感覺的人的疼愛。
中學的班主任曾教導我們這群女生說,選另一半一定要選一個對方愛你多於你愛對方的;
直到上了大學,同學友儕之間也非常流行這個想法。真是爛道理。至少對我不適用。
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出於愛情的收花經驗。但我很不習慣、也受之有愧。
(嗯... 我也沒有為花束拍照片...)
中學畢業之後認識了 A。
在追求的過程中,A 摺了一千零二十六朵彩色的紙玫瑰紀念我的生日,
過千迷你小花聚合在一起,儼如一棵美麗的小樹;
它們被用心的插在高大的玻璃瓶中,收到的時候無限感動。
不是鮮花,卻比鮮花更得我心,這是我平生最難忘、最華麗、最可一不可再的收花經驗。
A 與我直到今天仍是朋友;他與未婚妻跟我和我丈夫四個人也成為了朋友。
這是我唯一一位互相喜歡過而能夠維持純粹友誼的珍貴經驗。
[這瓶摺紙玫瑰花是有拍照的,不過翻了半天找不到,待找到的時候再補上~]
[我的第一束玫瑰花]
我的第一位男朋友陪我度過我的20歲生日;他送了我一束耀眼的紅玫瑰,中間夾雜幾朵小小的蘭花。
學院畢業日那天,他也捧來了大束的玫瑰花送給我。
懂得交往禮節的他,在交往期間也許還有送過其他花束,可是因著後來相當創傷的離別經驗,
我的大腦似乎決定了把很多畫面與片段收進潛意識中上了鎖,我的記憶出現了不少斷層。
不過,無論數不數得出花束,我的初戀本身,就是最耀眼的部份,其他禮物與花都不要緊。
[畢業花束也是玫瑰——當時流行的彩色玫瑰花束,還有我最喜歡的粉紅色大玫瑰]
我的第二位男朋友——也就是當年送我水仙花的 H ——反而在我們的交往期間沒有送過花。
說沒有又並不是很準確。
H 與我曾短暫地分過手又復合過,當他的媽媽知道這個小子居然在我生日前兩天跟我分手,
勒令兒子要正經認錯並在我的農曆生日為我好好補祝。
那一天 H 開車來接我去慶祝的時候,後座就已經擺好了一大束鮮花。
自從少年時就認識的人,真的太熟悉了嗎? 我問:「是你預備的還是你媽媽預備的?」
「她選的。但是我叫她去買的。」他說。所以在我心裡這束不算數。
後來情人節那天,他送了我一張漂亮的賀卡,封面是一大束半立體的紅玫瑰。
他說,想起自己沒有正式送過花,想補送給我。可是由於那陣子太忙,沒有時間好好寫內頁,
於是送完禮物和賀卡,就問我把賀卡領回去,說要好好花時間寫好內文,遲些再送給我一次。
幾個月後我們分手了。
分手十多年之後,我在移居海外之前與 H 見了一面。
我完全沒有預料到他說,見面前他把當年那張玫瑰花賀卡拿出來了,很想把內頁寫完給我。
在我這平生唯一於分手狀態下過的生日,這最黯淡的一天,我卻同時高光地、正式地收到一束非常美麗的花束。
當時有一位喜歡我的男士,不在意我的感情狀態,也不在意自己的已婚狀態,
在我生日當天委託了鮮花公司把一大束花連同卡片送到我辦公室。
他的年紀比我大一截,在社會的階梯上也已經處於相當高的位置了,
花束的華麗、包裝的質感、送花的手法,驟然跟十多二十歲的世界迥然不同。
當我見完個案,步回辦公室,同事們相當起哄地催我去收花。
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分了手 (我是愛哭鬼),所以非常好奇這束高調來到的花是誰送的。
也是那時候開始被同事和朋友們笑說追求者如果排起隊來,隊伍會排過青馬大橋。
那天我獨自放工回家,而且路上還要繞去蛋糕店,領取自己的生日蛋糕,帶回家與家人分吃。
懷抱中鮮亮的大花束,聊作小小的肯定與安慰。
我的第三位男朋友是現在的丈夫。正式交往的第一天,他帶來了一束用泡泡紙摺的玫瑰花給我。
我也忘記了自己是否向他提起過 A曾經給我摺的1026朵玫瑰花,還是好心腸的男孩子都有摺玫瑰花的念頭。
這束花共有53朵玫瑰,代表我們交往前的53天等待期間。
這位大男孩說,即使我們當時已經非常肯定會走在一起,追求的步驟還是不能跳過。
這份了解與供應,相當窩心。
雖然曾經經歷許多的追求,可是重視愛情自主的我,三位男朋友都是我自己很肯定的選擇,
因此在這三段關係中,我都不算是被追求的女子。
丈夫說,被追求的步驟無法後補,怕我將來回想時覺得遺憾,所以帶著花束與卡片前來,正式地追求我。
被求婚那一天的花,是由我的演藝學院戲劇系同班同學一人手執一支紅玫瑰,
從黑暗的劇場邊緣向射燈下的我走來,逐支連著祝福和親吻送給我的。
我哭得很大聲、很醜樣,鼻涕眼淚一塌糊塗。
我本來是個提倡安靜簡單求婚甚至不必求婚的女子,丈夫卻另有自己對我的了解,安排了這場超級劇場化的求婚。
謝謝另一半超有心思的預備,也很感動我的同學們參與了我的人生大事啊......
同時這位先生又知道我不喜歡因循古板,所以既保留了以紅玫瑰花求婚的傳統,
在單膝下跪求婚的當下,手捧我喜歡的紫色桔梗花做求婚花束。
(所以說這位丈夫還是有這方面的腦筋可以動用,此後不動就是了...)
雖然收花的經驗總是很好的,尤其年紀小的日子,
但坦白說,我並不算很想要一堆被折斷的鮮花 (因此也不理解插花這門藝術)。
對什麼都太不捨的我,與其收到一束必然殘敗、很快失去的折枝,
我寧願收到仍可生存、仍可成長的花卉,又或者是——不用收花,謝謝。
所以,我的另一半自從交往以來就懂得不用送鮮花給我。
一朵假花、一瓶食用花、一盒花茶,或是路邊掉下來的一朵小花,就是我們的小浪漫。
婚禮則是大家約定俗成用假花做花束、假花做胸飾、假花做頭飾的場合,
不按常理出牌的我,結婚那天反而只用鮮花。
我請了好朋友為我準備了新鮮的花束,一束早上行禮用、一束晚上赴宴用。
(上圖是好朋友朱古力小姐,能力比專業的婚禮策劃更出色,永遠都有我最深的感激)
也請化妝師為我在頭髮上別上真花拼成花環。
丈夫的禮服胸袋也以真花做裝飾,從我的花束中取一支,不要那些一式一樣的假花。
即使它們會在儀式進行期間慢慢地枯黃,我卻覺得這樣才貼近自然,有著生命週期的真實感。
而關係、愛情、婚姻,都是有著自己生命週期的啊。
我收花的人生,應該到此差不多了吧——
我大概不會再有追求者了,我和丈夫也默契不需要送花束。
丈夫還訓練好了小孩送我假花——這樣我才可以珍藏起來啊~
下圖是兩歲的小雨第一次送我的母親節花。
時光荏苒、空間轉移,我們來到了南半球度過我們的下半生;
從來種什麼死什麼的我們兩夫妻,決定維持一個小小的花園。
知道我最喜歡玫瑰花,丈夫第一棵買下來的植物就是玫瑰。
第一株玫瑰直接死了,第二株、第三株卻開得極美,綻放不斷。
玫瑰盛放的日子,每隔一兩天就可以剪下來幾朵;
我的收花人生,居然換了一個形式,繼續著......
人生,原來就在不斷轉換的形式之間,繼續著。
愛情的形式隨年日轉化,關係的性質亦一直地流動、改變;婚姻的形態亦然。
愛的給予、愛的收穫——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也因著年月更替,從一個樣式,轉成下一個樣式。
我問自己,還能辨認嗎?
會感到失落嗎? 能適應和接納,再好好生活嗎?
花束的故事,從我少年時代的高光點、青年時代的戲劇化人生,到我成年過後歸回田園,有一朵沒一朵的收集。
我的生活,會慢慢地變得平凡而日常嗎?
日常。
「日常」既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的規則與結構,帶來內心的穩定與安舒,
同時也會很容易令人忘卻欣賞,日復一日無感度過,甚至帶來重複沉悶的感覺。
真是令人有時依戀、有時想掙脫的東西呢~
至於我的人生,是不是也會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變得日常?
剛剛想說「會啊!」——心裡多少就知道,以我的人生嗎? 也許還有很多歷奇在等待。
那麼,在平凡的時刻享受常規,等待不平凡的時候再乘風而行吧。
以一份家常鬆餅做紀念。
我平日想吃鬆餅做早餐的話,不會上網找食譜,也不會翻尋自己的食譜——
隨便打開冰箱、打開廚櫃,把想用的、要清空的食材隨便加。反正自己一個人吃,成品怎麼樣都不要緊。
而這些軌跡 (「咦,原來這個配方很可以~」),慢慢會成為習慣 (「下次也可以這樣做!」),也就成了日常。
送給大家我的高低起伏,和我的平凡。
【無奶.無麩.高纖.高蛋白】日常早餐鬆餅 Dairy-free Gluten-free Pancakes
食譜來源:小黑貓亂亂做~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1人份)
硬豆腐......1塊 (66克)
雞蛋......1顆
香蕉......1/2根
洋車前子粉......少許
可可粉......1湯匙
黑芝麻熟黃豆粉......2湯匙
燕麥纖維粉......1湯匙
水......適量
做法:
攪拌杯中依序放入硬豆腐、雞蛋、香蕉、黑芝麻熟黃豆粉、可可粉、燕麥纖維粉、洋車前子粉,
加入少量水,啟動攪拌棒,一邊攪拌一邊酌量加水,至麵糊的質感跟一般鬆餅麵糊相近 (撈起時會緩慢滴落)。
在鬆餅機烤盤上或不沾平底鍋中抹上一點油,預熱後烘製/煎製鬆餅 (如果用不沾平底鍋的話請開中小火)。
小黑貓嘮嘮叨叨:材料表中沒有特別註明水量,一來這份食譜真的非常非常家常,我每次都隨手加:
看當天想吃薄薄的鬆餅 (稀麵糊) 還是厚厚的鬆餅 (稠麵糊);二來則是材料的差四性相當大:
例如硬豆腐的含水量各個品牌都不同、這裡使用的四種乾粉都是超級吸水怪,但吸水率亦因品牌而異,
所以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大家可以按平日煎鬆餅的心得調整水量。水可以用牛奶或植物奶取代。
洋車前子粉帶來重要的黏合力,補足沒有麵粉的不足 (鬆餅比較不易煎到散碎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