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很長、很長,真的很長。
長到,我十一年來第二次決定把故事放到食譜的後面 (上一次是「分手的故事」)。
希望能夠方便到需要看著食譜做麵包的朋友們;
想讀故事的朋友們,可以找個空閒的時候,再慢慢看^^。
關於回家——無論有希望、沒希望;純粹幻想、真心計劃——我都充滿冀盼;
也因為如此地期待,這兩年多以來,心裡也充滿著不能歸家的遺憾與悲傷。
關於回家,我不說你都想像到,我一早就在寫「心願清單」。
第一張「心願清單」,寫於離開那一日。自從離別,就盼望回來。
這兩年間,加加減減、寫了又寫。
回來,要見誰人? 要去哪兒? 要買什麼? 要做什麼?
掛念的地方、掛念的人、掛念的感覺、掛念的味就、掛念的聲音、掛念的風景... 千千萬萬。
「回家之路」的故事,放在食譜後方;現在,先來說說「白吐司」。
區區的一片白吐司,是我關於回家的芸芸牽掛之中的其一...... 難以置信嗎?
你若離開了亞洲就懂得,在洋人的世界,你無法吃到一片像樣的白吐司。
白吐司被日本人鑽研到深處,已經到了專門的境界;
在外國,白吐司仍然停留在最廉價、最平庸不可辨識、最不被重視,也因此可吃度非常低的層次。
——是你看到了也不會想買的層次。
因此我長久以來都以為「外國無吐司」(直到超細心留意才出現「有嘛有嘛,就是那袋囉」的狀態)。
因此我非常非常想念從前如此易得的那一片軟綿綿。
上一篇「法式白吐司」中分享了【吐司的故事】。
當時寫到了「英式山形吐司」、「龐多米法式白吐司」、「美國帶蓋白吐司」,
答應了大家,下一篇就來分享「日式生吐司」。
延伸閱讀:
「英式山形吐司」
「法式龐多米吐司」
「無邊白吐司」
我想念軟綿綿的白吐司良久良久,最後下定決心——
我要想辦法自家做到一如從前日式麵包店中買來的美好滋味~!
於是,三月的「酸種麵包」遊戲完成後,四月的烘焙遊戲是「日式生吐司」。
然而,這個「日式生吐司企劃」,卻真是有夠曲折......
念頭定了,就上網閱讀了許多的資訊、看了許多的圖片、食譜、影片;
我也遠道下單日本產的麵粉、日本製的吐司盒。
卻因為技術失誤(水準奇低的澳洲郵政服務)而無法取得這些食材與工具......
期待許久的郵包寄失。
回家之路充滿變數和無可避過的失望。
——人生的不可預期,又一次被提醒;
失落之外,也繼續學習珍惜此刻可以握住的平靜安好。
不讓環境局限,我就照樣拿澳洲的普通白麵粉 (這裡沒有高筋麵粉)、我老舊的小小立方體烤盒——
澳器日用~!!! (亂來用詞了... 新冠後遺症嗎...)
做了第一顆吐司,切片之後才聽到丈夫問我:
「你不撕開它看嗎?」
咦,是啊⋯⋯ 遲啦~
又做另一顆,這次來撕撕看~
誰知撕它的時候有些心疼——
「日式生吐司」的存在好像就是為了給人撕來看的⋯⋯
對於心愛麵包的我來說,這個天生被撕的命運,有點傷感啊~
其實,什麼是「日式生吐司」呢?
「生吐司」的原文是「生食パン」——
意思相對於「トースト」(烘香的吐司;多士),它是沒有回烘的麵包 (切片麵包;方包)。
也就是英語中「Toast」與「Bread」的分別 (粵語好像來得更精準:有「烘底」和沒有「烘底」的差異)。
簡而言之,麵包切下來不用再烘,直接就可以吃;
婉轉地表達了對這個麵包「即使不回烤也非常好吃」的讚美。
請看看下圖我的錯誤示範——還真是完全抹殺了生吐司的柔美... 烘烤完就跟普通的白吐司沒兩樣了。
最早推出「生吐司」的是日本大阪的阪上雄司——他立志研發「連吐司邊都很鬆軟的吐司」。
「生吐司」的熱潮,從此遍佈全國,進而席捲亞洲;不少人特地去日本朝聖,也有許多烘焙人不懈地自家製作。
「生吐司」的原生店家從來沒有公開過他們的配方,因此自家製作「生吐司」可以用任何方法達致柔美的口感。
一般來說,令「生吐司」軟綿綿、直接吃也很香醇、很美味的關鍵食材,就是鮮奶油。
有不少食譜會加入蜂蜜,令吐司甜美、保濕力更好;也有不少食譜運用練奶,令吐司的奶香更濃郁。
而令「吐司邊都很鬆軟」的竅門,就是縮短烤時,務求麵包在剛熟的時候出爐,邊皮不會變硬變厚。
我這次選擇了「四重奏」的乳品——鮮奶油、練奶、鮮奶、奶油;也把烤時稍微縮短 (千萬別沒烤熟就出爐喲)。
「日式生吐司」除了「直接吃就很好吃」(不用回烤、不用抹醬、不夾配料)、「連吐司邊也很軟」(不用切邊);
也講求「不切片、直接撕著吃」——因為質感太軟,如果用刀切,很容易壓塌了麵包。
所以,大家但凡看到「生吐司」的照片,都是「被撕照」。
(這裡來說明一下,普通的白吐司,本身是也可以被拉出絲絲縷縷的,這並不是「生吐司」的特色)
為了尋找「究極軟柔」的口感,我想實驗一下不同「起種法」做的吐司。
我的第一顆與第二顆「日式生吐司」,採用了「液種法」(波蘭種 / 冰種);第三顆則用了「中種法」。
我個人覺得... 兩款都同樣的好吃哦~ (真是很遜的食評...)
我向來是味蕾遲鈍的那一個 (意外嗎? 我真的是啊~),覺得兩個都很軟、很香、很有彈性,一樣好吃。
我家的兩位試味專員比我細膩得多,二人一致票選「液種生吐司」,因此這一篇會為大家介紹這個做法。
壞消息是,相比起「日式生吐司」,我更愛「法式白吐司」;
好消息是,這條在日本貴如金磚的東西,沒有想像中難做,軟邊、金黃、綿軟,都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我的練習,暫時就到此為止囉~^^
(我心裡想著也許下一次再做的時候,會測試一下「燙種」或「湯種」。到時再來加注,向大家報告~!!)
日式生吐司 Shokupan (Ultra-soft Japanese Bread Loaf)
食譜來源:參考網路上各大高手的食譜與經驗 + Ciao Kitchen 食譜 + 小黑貓實作、修改、定番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1磅/12両/454克吐司一條) <---我的吐司模被寄失了... 於是將就用小立方模... 這個配方可做兩個小立方 (6両)
液種——
高筋麵粉......33克
水......33克
速發酵母......1/16茶匙
主麵團——
高筋麵粉......237克
速發酵母......3克
糖......30克
鹽......3克
水......80克
練奶......24克
鮮奶油......40克
鮮奶......48克
奶油......20克
* 液種份量太少難以操作的話,可以多做一些 (2倍或3倍);冷藏保存可以放3天,做其他麵包。
* 不同麵粉吸水力不一 (我的麵粉有11%蛋白含量),請保留一點液體,一邊攪拌一邊視情況慢慢加入。
做法:
液種——
把高筋麵粉、水、速發酵母放入碗中,混合均勻成麵糊,蓋上保鮮紙 (圖一)。
靜置室溫中,先發酵2小時,再送入冰箱,冷藏發酵過夜,約8~12小時。取出 (圖二)。
小黑貓嘮嘮叨叨:
發酵完成的液種,體積會長大3~4倍、表面看得見氣泡 (如圖二)、聞起來有發酵的味道。
如果需要在同一天完成,可以直接在室溫中發酵4小時 (冷天要更久)。
主麵團——
高筋麵粉、速發酵母、糖、鹽放入攪拌盤中 (圖一),加入水、練奶、鮮奶油、鮮奶、液種 (圖二)。
把材料混合均勻 (圖三),以機器低速攪拌3分鐘,調至中速攪打約5~6分鐘,至麵團光滑有彈性 (圖四)。
加入室溫軟化的奶油 (圖五),繼續以中低速攪拌約10分鐘 (圖六),至延展階段。
完成的麵團要:1. 可拉出薄膜 (圖七);2. 溫度不超過27度C (圖八);及3. 麵團有明顯光澤感 (圖九)。
小黑貓嘮嘮叨叨:
液種不需要回溫,可以以冷藏溫度直接使用。
攪拌機的馬力、速段設定不同,需要的攪打時間也會不同,請以實測決定攪拌時間。
麵團達至「延展階段」即筋性發達至可以撐出薄膜 (約半隻手掌闊)。
麵團的「終溫」(攪打完成後的溫度) 是非常決定性的。天氣熱的話可以全用冷藏溫度的材料。
我住在寒冷城市的好處就是...... 攪了一大輪,麵團只有20度C~!! 從前真的隨隨便便就超溫。
這個配方的麵團,比起一般白麵包麵團,會多了一種絲綢質感的光澤。
麵團滾圓,放入抹過油的玻璃盤中 (圖一),蓋上保鮮紙,室溫發酵約1小時,或至2~3倍大小 (圖二)。
用手指沾粉戳洞測試麵團:若戳洞維持不回升,即發酵完全 (圖三)。
取出麵團,按壓排氣 (圖四),四邊聚合捏好 (圖五),重新滾圓 (圖六)。
蓋上保鮮紙,靜置15分鐘 (圖七)。把麵團分切成3等份 (圖八),每份滾圓 (圖九)。
小黑貓嘮嘮叨叨:
發酵的所需時間視乎天氣,我通常需要用到1~1.5小時。請以麵團大小及手指測試作準。
麵團含水量高,比較黏手,工作桌面與雙手灑一些麵粉比較容易操作。
可以跳過第一次靜置,直接分切、滾圓,才進行靜置。
12両/1磅吐司模——
小麵團蓋上保鮮紙,鬆弛15分鐘 (圖一)。逐一擀壓成長條狀 (圖二),捲起成長卷狀 (圖三)。
再次蓋好,鬆弛15分鐘,然後第二次擀壓成長條狀 (圖四),同時壓出氣泡,捲起成短卷狀 (圖五)。
三份小麵團都捲好後,收口捏緊並朝下,並排橫向放入吐司模內 (圖六),蓋上保鮮紙 (圖七)。
靜置潮濕溫暖處,進行二次發酵,約1~2小時,或至麵團約八分滿模 (圖八)。烤箱預熱至190度C。
可選步驟:麵團表面刷蛋液 (圖九)。送入烤箱,烘烤27分鐘 (圖十)。
出爐,在桌面上扣幾下,倒出麵包 (圖十一)。放在網架上待涼 (圖十二)。
小黑貓嘮嘮叨叨:
靜置過的麵團筋性會比較鬆弛,這時候擀捲起來會更好操作 (所以兩次捲起之前都進行鬆弛)。
第二次捲起時,記得確切地壓走氣泡,這樣成品的組織才能細緻,不會有大孔洞。
二次發酵需時比首次發酵差異會更大。除了天氣因素,也視乎捲動手法與緊密程度。
請以麵團達八分滿模為準。
做不帶蓋的吐司,麵團表面可以刷上蛋液增亮增色;做帶蓋吐司則不用刷。
出爐後大力扣幾下,可以防止麵包回縮。
出爐的熱吐司很綿軟,不適合分切。請必須等到完全放涼後再切片。
我沒有標準12両/1磅吐司模,這個是迷你版,因此大家看到的是小型的吐司。
不用擔心——食譜是根據標準大小(12両/1磅)撰寫的。
6両/半磅立方體吐司模——
把大麵團分成2等份 (圖一),只取其中一份使用。小麵團滾圓 (圖二),蓋上保鮮紙,鬆弛15分鐘。
擀壓麵團成長形 (圖三),捲起成長卷狀 (圖四),再次蓋上保鮮紙,鬆弛15分鐘 (圖五)。
長卷朝直向放好 (圖六),第二次擀壓成長條狀 (圖七),同時壓出氣泡,捲起 (圖八),成短卷狀 (圖九)。
小黑貓嘮嘮叨叨:
所有叮嚀跟上圖一樣~ 請參考^^
麵團收口捏緊並朝下,放入吐司盒內 (圖一),靜置潮濕溫暖處進行二次發酵,至麵團八分滿模 (圖二)。
烤箱預熱至190度C。麵團蓋上蓋子 (圖三),送入烤箱,烘烤27分鐘,出爐 (圖四)。
拿著烤盒在桌面上扣幾下,再倒出麵包 (圖五)。放在網架上待涼 (圖六)。
小黑貓嘮嘮叨叨:
所有叮嚀跟上上圖一致~ 請參考^^
下面是「中種法」做的生吐司~
由於「液種法」被 2:1 (這個1還是張棄票...) 票選為更吃好的一款,這裡就不無限延長地寫食譜了。
不過,我私人覺得「中種法」好像好吃一咪咪... (由於沒有平行對比,不敢作實,所以投了棄票)
所以,我還是留了照片與食譜。(有興趣的話告訴我~! 我再來分享「中種法」做的生吐司~!!!)
中種——
主麵團——
其他步驟一致~
做出來的樣子是這樣的~^^
食譜寫完,來說故事。
【回家之路】
丈夫偶爾會向我提起他從收音機中聽到的新聞。
3月22日那一晚,丈夫一如往常跟我說起新的消息:
「新聞剛說香港將會對澳洲重新開關哦。」
我一邊打理手邊的廚事,一邊漫不經心地應著:
「啊,是啊~」
那一刻,的確以為事不關己。
所以,我第一次收到這個不得了的消息時,完全沒有消化到。
23日。
翌日,我的腦袋才開始認知到這件事情的重大;
可是我的內心,卻還是沒有感覺到任何情感。
我嘗試在電話中向母親說起這件事——但我一邊說著,一邊亂了方向。
我說著說著,說成了「那麼你可以過來了啊~」完全牛頭不答馬嘴。
我媽從來都可以過來,是她從來都沒有這個意思。
24日。
再過了一天,我又嘗試修正:「我也許可以回來了。」
我仍然感覺不到任何感覺。
我開始懷疑自己。
有家歸不得的遺憾,痛了兩年,今天就只是如此平淡的心情嗎?
我甚至開始怪責自己。
====================================
我在茫茫的心情之中,沒有感覺到歡喜,也沒有傷悲;好像隔了一重山與水,好像跟自己無關。
淡淡地,開始有種感嘆——
從此往後,這裡才是我的現實;短暫的歸鄉,真的會安慰到我嗎? 會更遺憾嗎?
同時又觀照到——
原來一直說著不習慣,卻有不少事情,已經習慣。
====================================
25日。
我開始切切地幻想著回家的一切。
但同時,這仍舊只是這兩年多以來,每一次的幻想。
那則新聞,我沒有自己去找出來求證。我的心,仍然非常不確定。
我幻想著回家,卻非常不確定。遺憾的心情變得更加強烈。
26日。
面對回家的熱切願望,我不想無奈、不想被動;我決定不要遺憾。
我決定要計劃起來。
無論能否如願,我都想盡力。
而且,我還有半顆心在台灣。不管這件事多麼遙遠、多麼難以實現,我決定要計劃起來。
27日。
在一邊懷疑一邊堅信、一邊渴望一邊落寞的矛盾間,繼續行進。
一邊腦袋在無限想像、無限計劃;另一邊腦袋在微微的失意、靜靜的觀照自己。
丈夫已經火力全開地跟我不停地討論回去日期、停留多久等等,我一點都跟不上。
28日。
丈夫在咖啡廳工作,沒有請假這回事,回家的話只有呈辭;
孩子作為外國學生,每日學費累計起來是天文數字,回家的話當然立刻辦退學。
只有我,正職在身、年假有限,也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難以離開很久。
丈夫仍在熱切地大談日期與機票與酒店,我感到很為難。
想到要向上司表達想離開兩個月,無論在我眼中理由多麼充分,仍是很尷尬;
無論是停薪留職還是無薪大假,都覺得很難開口 (這個剛過試用期、一年未滿的女子是哪棵蔥啊?);
但丈夫覺得兩個月太短 (我也想一年半載啊!),堅持要回去三個月。
我向丈夫說,下週就要進行我的「工作一年檢討會議」,我不想在這週提出如此震撼的要求。
29日。
經過了一個夜晚。
只是一晚。我的心情又向前走了好一段——
我意外地直接就向上司提出了離開一段日子的請求。而且我說:要三個月。
上司叫我提出書面申請。
30日。
關於回家、關於台灣,我的腦海進入了無限想像的階段,寫寫畫畫了很多張紙。
但同時,書面申請遲遲不寫。
作為一個輔導員,我看著自己,我猜想:
我很想回家,但我更害怕回不了家,再次失望受傷。所以我只幻想回家。
31日。
上午終於提起心肝,為心目中的無薪假期向公司作出書面申請。
腦海中的幻想,更多、更豐富、更加停不住。
中午,獲悉不能飛台灣。
我呆若木雞,好一陣子不能回神。
我掙扎著想了好些方案,也問了一些台灣朋友... 現實終究是現實。
我掉了幾顆眼淚。
4月初。
因為無法前往台灣,我心深深受挫。那天之後,我沈默了好幾天。
除了沒有話語,腦海中的幻想也靜止了。
丈夫知道我內心很受傷,也沒有再催促實務上的安排。
我苦笑跟他說:我最初幾天的抽離感,正是內心的保衛機制,避免我再一次為失望所傷。
失望的結果,還是真的出現了呢。
4月5日。
星期二,「工作一年檢討會議」如期開完。上司最後說,我的無薪假期申請會由老闆決定——
也許週末前會有結果,要麼就得等上司放假兩週後回來再說。
我的心,懸在半空... 兩三天、跟兩三週,差好遠啊...
真的好想要答案。
4月7日。
我上晚班。在個案與個案之間那十分鐘,打開電郵看看——收到了回覆:
只批四週假期 (扣去前後各七日的隔離,即是只有兩週)。
雖然三個月的請求算是先「開價」高一點,好等人家「議價」,但「四週」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
我非常錯愕。
零秒回覆電郵,請求讓我把自己本身的兩週有薪假期也加上去,變成六週。
上司也零秒回覆我,說我誤會了,是無論如何——有薪或無薪——只可離開四週。
此刻,下一個個案已經到了,沒法再回電郵。
經過晚間的工作,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待我晚上回家時,已經頗能接受四週的現實——我反而只想集中計劃好如何善用只有兩週的短短時光。
對我來說,能在週末前、上司放大假之前得到回音,是非常要緊、非常幸運的事。否則這兩三週太難過。
四週的待遇雖然刻薄,卻也確實。
從來悲觀焦慮的我,少有地現實又積極。
結果丈夫反是無法接受,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辦法,一下子叫我爭取這個,一下子又想我爭取那個,
忽然想到叫我申請海外居家工作 (但我們已經沒有「家」了耶,先生),忽然說不如借朋友的家來辦公,
最後說,那麼他跟兒子先走? 之後我自己一人先回來,他跟兒子再留久一點? 不如等二月份開學再回來?
我耐心地聽了很久,直到最後聽到「二月」,忍不住說:聖誕節都分開過嗎?
我能夠理解丈夫一心想回去的心情 (我何嘗不是呢?),也能夠理解三個月變成四週的巨大落差;
我也明白他一心在想解決方法,也是想幫忙,也明白對他來說,在香港的時光更幸福。
可是有工作不能隨便放下的人只有我。分開進退之時,隻身獨居海外、繼續打工的人,也只是我。
我平靜而坦白地跟丈夫說,這樣令我很感壓力,也讓我很孤單。
4月8日。
還有剩餘的爭取空間嗎? 也仍有一點。
星期五完成全部輔導個案之後,我打電話給上司商討:
第一週的假期,我將會在酒店隔離,那麼是否可以繼續面見個案,就當是「居家工作」的形式繼續上班。
這樣,可以「節省」一週的假期。
然而,隔岸工作還要考慮時差、專業保險的保障範圍、網路的穩定性、網路安全與個案隱私... 太難辦到。
另一方面,公司每年年底會關門兩週,如果把假期靠到年底,又可否延長? 還是無論如何只可以離開四週?
事到如今,所謂「爭取」,我只是想盡力。精神上的意義多於實際上的期許。
想不到上司卻給了我好消息——跟行政部商討之後,覺得最多可以給到五週。
無論這是不是高明的人事策略,反正我的心完全被收服了。
我非常非常開心。
能有五週,夠了。
4月9日。
我內心非常安樂。
五週扣去一週,還有四週。只要好好安排也就夠好了。
我跟丈夫說,我不會再申請「海外居家工作」——
如果我將有一週的時日,困在酒店中進行隔離,我想要完完全全的、好好好好的安靜。
這兩年來 (到時就是差不多三年了),我沒有完全地靜止過。
這就是故事暫時的發展。
我的上司自4月8日起放大假 (當天打電話給她的時候,她已身在游泳池了),26日才回來。
而我緊接著確診肺炎,面對了另一個不小的挑戰。
如果一切如願,我們也許年底到跨年期間,就可以重返我城、重回故地。
誠心祈願。
=============================================
當我回來時,請求你——無論我們實際上認識,還是只曾在網路上相遇——
請求你照樣分給我一個世界上、生命中,最最最大的深深擁抱。
我真的很需要。
=============================================
寫於4月25日。
- May 03 Tue 2022 12:01
回家之路——日式生吐司 Shokupan (Ultra-soft Japanese Bread Loaf) [液種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