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140.JPG  

無麵粉的「原味饅頭」成功實驗出來之後,把鹹吃的包子做出來 (無醣叉燒包),再研發一顆甜吃的包子,
「無醣中式包點」一課的研究計劃,算做暫時及格,了卻一件心事~

由於我的包子是用「芝麻醬」(Tahini) 做出來的,我很自然的想到甜包子要做「麻蓉包」。

同樣由「芝麻醬」(Tahini) 做餡,味道與風味都非常吻合;
同時,明明那麼相像的原材料,卻能分別做出「包子」與「內餡」那麼不同的口感與層次,非常奇妙。
內餡那混合赤藻糖醇的白芝麻醬,吃起來有點微微的「沙沙」質感,
意外地連傳統麻蓉餡的粗顆粒沙沙口感也複製了出來,叫人萬分意外~!!
請看看下圖的咬口,如果你有吃過麻蓉包,應該很能感受到那份如出一轍的質感。
真是全無二致的呢~!!!!

DSC_0139.JPG 

不知道大家對「麻蓉包」熟不熟悉?
相比起其他中式甜包子,它不是熱門的選擇,很多茶樓也沒有它的蹤影;
然而,它是我童年記憶中常常出現的片段......

小時候,媽媽總會替我們預備「小息時間」的茶點。
媽媽會在我吃早餐的時候,蒸熱一顆市售麻蓉包,然後小心的用錫箔紙包好,給我帶在書包中。
自小非常離群的我,小學時一個朋友都沒有;小息的時間,我揹著水壺,握著媽媽預備的包子,
靜靜的找條長櫈,默默坐下來,珍重的打開層層錫箔紙,細細地吃已經冷了的包子,然後乖乖的喝水。
如此的小息,過了好幾年,印象真的很深刻。
小時候與媽媽相依為命,生活拮据,情感世界中注滿從媽媽而來的孤苦自憐,同時也培養出惜物重情的個性。

長大一點的時候,才偶爾聽媽媽說起,因為外公最愛吃的包子就是「麻蓉包」,所以媽媽最常買的也是它。
然後稍加留心,的確發現與外公上茶樓「飲茶」時,如果遇上那天有麻蓉包,媽媽一定會點給外公吃。
人的情意結,是這樣地代代承傳。
媽媽沒有說她喜愛吃麻蓉包,但是因為外公的緣故,媽媽最常吃這個包子,直到現在,媽媽仍會買來吃。
我也沒有特別愛吃麻蓉包,可是如果遇上,我還是會充滿念想的點它上桌。
不知道小雨與麻蓉包,又會有怎樣的相遇、怎樣的故事、怎樣的記憶呢?

DSC_0137.JPG 

無醣.麻蓉包 Low Carb Sweet Sesame Paste Buns
食譜來源:
小黑貓原創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碗口直徑3吋,碗底直徑1.5吋,做4個)
包子部份——
雞蛋......2顆
白芝麻醬*......96克 
赤藻糖醇......1湯匙
泡打粉......1茶匙
餡料部份——
白芝麻醬*......64克 
赤藻糖醇......20克

*白芝麻醬可以自家製作,或買市售的「Tahini」(只有白芝麻,沒有第二成份)。
 
DSC_0131.JPG 

做法:

餡料部份——
白芝麻醬微波或隔水加熱軟化 (圖一),加入赤藻糖醇 (圖二),拌勻至完全順滑 (圖三)。
分成4等份,以保鮮膜包起來,擰成圓球狀,成為麻蓉餡 (圖四)。
LC 麻蓉包1.JPG 
黑貓嘮嘮叨叨:
白芝麻醬若是冷藏過久變硬,可以微波或隔水加熱,回復軟滑狀,較易混合。
    新開瓶的話 (未經冷藏),本身就很柔軟順滑,不用加熱。
若是冷藏真的好久好久,白芝麻醬就會油水分離 (上層純芝麻油,下層硬質芝麻膏);
    建議整瓶放入熱水中加溫,並徹底攪拌均勻,才舀出需要的份量,以免因分層而比例不合。
以保鮮膜包起來,擰成圓球狀,甚至冷藏一下定形,包餡的時候就會很方便。



雞蛋打散,加入白芝麻醬、赤藻糖醇、泡打粉 (圖一),攪拌至完全順滑均勻 (圖二)。
麵糊裝入圓底小碗中至半滿 (圖三),放入蒸鍋 (圖四),大火蒸8分鐘 (圖五),取出 (圖六)。
LC 麻蓉包3-00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同樣,白芝麻醬若較冷硬,可以微波或隔水加熱,回復軟滑狀,較易混合。
雞蛋若是常溫,會比較容易與白芝麻醬混合;但我多次製作都是冷藏溫度,也OK~
我的圓底小碗是搪瓷的,脫模時完全不黏。若用其他器具,請抹油防黏,方便取出。



蒸好的「包子」用小刀挖出中央一小塊,形成小坑 (圖一),把麻蓉餡放上去 (圖二)。
填入剩下的麵糊至微微拱起 (圖三),放回蒸鍋,大火蒸8分鐘 (圖四),取出。
LC 麻蓉包2.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麵糊裝至全滿甚至微拱,蒸好的包子才有拱起的表面喲~^^



這份「麻蓉包」,真的非常美味。
讓我意外的,是它喚回我小時候的記憶,讓我有機會重新愛護那個時候的自己。
送給大家我的創作、我的記憶。

DSC_013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