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正式接觸「拿破侖」蛋糕,是為我第一位男朋友準備過生日的時候。
第一次與戀人過生日,好不緊張。
我把我想得出來的所有大型西餅店的蛋糕目錄都蒐集了回來,仔細翻閱。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我終於把這第一個生日蛋糕決定了下來。
那個蛋糕,就是一個「拿破侖」蛋糕。
那個滿佈巧克力和草莓的「拿破侖」蛋糕,超級好吃
不過,晚飯的時候已經吃飽了的男朋友,只吃了一件,就不再吃了,也不願帶走。
那時候,媽媽不在香港去了澳洲實習,家中只有我和弟弟,而且我週末過後要回到大學宿舍去。
那麼龐大的一個蛋糕,如何是好呢?
「他真不領你情啊!」弟弟在男朋友離開之後說。
弟弟呀,你真的道出了我心裡的感嘆啊。沈默寡言的你能如此理解我,那一刻我真的好安慰。
弟弟很義氣的幫我再吃了大大的一塊。
然後我又捧著兩塊蛋糕送給住樓上的鄰居阿姨。
最後把大半個留在冰箱給弟弟慢慢吃,我就回宿舍了。
那一刻悶在肚子的氣,這一天卻因為明瞭而消散——
始終,視「生日蛋糕」為無比重要的,是我家庭中獨特的傳統。
每年弟弟和我生日,媽媽必定買回來一個生日蛋糕,而且一定是我們最愛的口味。
那樣的必然,使我當時讀幼稚園的弟弟曾經問:「小雞不吃生日蛋糕,那牠們如何能長大成公雞母雞呢?」
明白了我們家賦予生日蛋糕的地位了嗎?
就是這樣,我把這個傳統理所當然的繼續下去,挖空心思的尋找一個最好的蛋糕給男朋友。
而在別人的家庭文化中,也許從來不曾出現生日蛋糕。
想不到,對「家庭」的更深理解,能夠解開許多意想不到的結。
------------------------------------------------------------------------------------------------------------
「拿破侖」是源於法國的酥皮點心,法文是"Mille-feuille",即「千層」之意。
這個甜點與法國國王拿破崙一世無關,"Napoléon" 原來是 "Napolitain" 的誤寫。
傳統的「拿破侖」由三層酥皮組成,中間夾著兩層卡士達醬 (Custard,又叫 Pastry Cream)。
卡士達醬有時候會轉換成鮮忌廉 (鮮奶油) 或果醬。
「拿破侖」的表面會灑上糖粉或可可粉,又或是用糖霜(Icing)塗上一層啡白相間的糖衣(Glaze)。
「拿破侖」有極多的變化版本,世界各地的「拿破侖」現在都不一樣。
香港版本的呢?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把蛋糕放進「拿破侖」中了。
傳統的「拿破侖」並不包含蛋糕,那是香港的「本地化」吃法。
所以,只要掌握到酥皮和卡士達醬的做法,你就會做「拿破崙」了啊~
法式千層酥皮 (Puff Pastry) 做起來十分十分花時間費力氣,
而且因為必須要不停的擀壓牛油,一定要在天氣夠冷的時候操作,否則牛油一開始融化就要失敗了。
延伸閱讀:
千層酥皮麵團 Puff Pastry Dough [酥皮麵團]
不想親手製作千層酥皮,可以用現成的法式千層酥皮~
那麼,只要掌握了卡士達醬的做法,就可以做「拿破崙」了
(但不建議用現成的「吉士粉」做卡士達醬,那是人工香精+人工色素+人工味道+粟粉合成的壞東西。)
拿破崙蛋糕 Mille-feuille (Napoléon Cake)
食譜來源:小黑貓自己做
材料:(兩件)
急凍酥皮 (Puff Pastry)......1/2張
卡士達醬......4湯匙
糖粉/可可粉......適量
喜歡的水果......隨意
* 卡士達醬的做法,請參考「卡士達醬」(<---點擊進入)。
(我這一次用了黑糖取代砂糖來做卡士達醬,所以成品比較深色)
做法:
取出急凍酥皮解凍 (約10分鐘),切成6等份的長方形 (圖一)。
送入已預熱200~220度C的焗爐,烤15~20分鐘,至蓬鬆並呈金黃色 (圖二)。取出待涼。
將一湯匙吉士醬舀上一片酥皮上,疊上另一片酥皮,輕輕壓穩,重覆步驟一次疊成三片 (圖三)。
灑上可可粉或糖粉,飾上愛吃的水果,完成!!^^ (圖四)
小黑貓嘮嘮叨叨:
烤好的酥皮若太「漲卜卜」,可以用叉子輕輕壓扁。
卡士達醬一定要煮得夠稠,否則會流瀉。
碎落的酥皮我也一併烤了,剛好伴吃多出的卡士達醬。
送給大家超簡易的法式甜點~ 請慢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