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87222.JPG

好久以前,在旅行的路上吃過北方的「窩窩頭」,
從此念念不忘,總是偏愛這份粗獷而扎實的甜美。

「窩窩頭」是中國北方地區的普遍主糧,在南方並不常見。
北方麵點扎實大份,南方麵點鬆軟精巧 (單看北方饅頭和南方饅頭的質感和份量,就可以領略那巨大的差異),所以窩窩頭少有在南方的餐桌上露面。
話雖如此,祖藉江南的我卻頗為喜愛北方麵食。
那種顆粒粗粗的口感,總是帶來香氣和微微的甘甜。

P1287197.JPG 

窩窩頭以五穀雜糧造成,提供豐富的營養;
扎實的組織,帶來滿滿的飽足感;
加上乾燥的質地,非常合適攜帶外食,是平民大眾的好食糧。

北方農家沒有精製麵粉,用來揉麵作餅的,是各種雜糧磨成的粉末。
而耐旱又耐寒的玉米,就是最常用的食材:曬乾、磨粉、和麵、蒸熟,造就最簡樸的窩窩頭。

圓錐的形狀加上內凹的坑坑,就像一個窩窩,於是有了這個質樸可愛的名字。
這個獨特的造成,讓窩窩頭蒸起上來更加容易熱透,更快蒸熟。

P1287210.JPG 

粗糙的大窩窩頭,是民間主糧;精巧的小窩窩頭,則是宮廷點心。
窩窩頭到底是如何由民間進入宮中,又如何由大窩窩頭變小窩窩頭的呢?

讓小黑貓來說故事:
清末,八國聯軍攻到首都了,皇室眾人倉皇出逃往西安去。
西行路途遙遠,連日趕路之下,攜帶的點心漸漸吃完了。
快要進入西安前,太后實在想吃東西了,就叫停轎車,打發隨從去尋食物。
當時還未進城門,四野光禿禿,隨從們固然猶豫,太后一邊生氣,
一邊瞄到不遠之外有個百姓正坐在路旁吃點什麼,於是要隨從去打聽。
隨從回稟說,老人家在吃窩窩頭;太后卻不曾聽聞這種草根平民的粗糧。
也餓、也累、也惶然、也好奇,太后向他要了窩窩頭來吃。
後來,皇室回到北京宮中,太后想到了逃難時的那顆窩窩頭,就下令御膳房做窩窩頭給她回味。
然而,再次回到安逸之中的太后,竟不再喜歡粗糙無味的窩窩頭了!
也許餓的時候什麼都特別好吃;又也許患難之時的安慰叫人難忘,太后吃著御膳房送來的窩窩頭,總覺得不是當日滋味,下令再做又再做,都不對味,還遷怒且處決了好幾個廚工!
御膳房翻了天,不停想辦法,最後決定摻入栗子粉、黃豆粉等各種雜糧粉,再加入白糖,做出甜甜軟軟的窩窩頭。
再次呈上時,太后終於滿意,自覺是當年的味道。
從此,清宮點心之中就增添了一項「小窩窩頭」。

P1287207.JPG  

我這次做的窩窩頭,混合玉米粉 + 黃豆粉,比單用玉米粉來得香甜。
為了留住窩窩頭的質樸風味、獨特口感,我用了石磨玉米粉、石磨黃豆粉。

道地的窩窩頭是沒有任何膨脹劑的,口感真的非常、非常扎實;
我這個配方加入一些無鋁泡打粉,讓窩窩頭有一點點鬆軟,同時不失本來的嚼勁。



桂花窩窩頭
食譜來源:參考多個中國傳統食譜修改而成~

材料:(12顆)
石磨玉米粉......200克
石磨黃豆粉......50克
泡打粉......4克
砂糖......67克
溫水......103克
桂花醬......30克
沾手用桂花糖水——
水......2湯匙
桂花醬......1湯匙



做法:

石磨玉米粉、石磨黃豆粉、泡打粉混合均勻 (圖一),過篩 (圖二)。
加入砂糖 (圖三),拌勻 (圖四)。倒入溫水 (圖五),大致攪拌,再加入桂花醬 (圖六)。
用手混合均勻,揉成軟麵團 (圖七),包好保鮮膜,靜置30分鐘 (圖八)。
114.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麵團有點黏手是正常的~



沾手用糖水部份的水和桂花醬混合均勻 (圖一)。
取出麵團,將麵團平均分成12等份 (圖二)。
雙手以桂花糖水沾濕,將小麵團整型成圓錐狀 (圖三),
再一邊旋轉,一邊以手指慢慢做出內凹的窩形 (圖四)。
蒸籠墊上包子紙/烘焙紙 (圖六),排放好窩窩頭 (圖七),
送入蒸鍋中 (圖七),中大火蒸20分鐘至熟透 (圖八)。
1141.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麵團雙手沾濕,麵團就不會沾黏;



以桂花糖水沾手,在造型的時候為窩窩頭添上多一分香氣~
這種細膩,真的很有皇室感~~~^^

P1287199.JPG 

延伸閱讀:
京城點心尋寶記——宮廷五點心
P128721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