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75.JPG  

忽然發現,我竟然從來沒有在這裡分享過,我們組了一支樂隊的故事耶。
趁著一週年,來說說這個故事吧。

=========================================

我從小喜愛唱歌。
而丈夫自中學開始彈結他跟低音結他。
從前閒時,我們會一個彈一個唱,試著玩玩那些時候流行的歌曲。

丈夫在高中與大學時期在教會的青少年祟拜中負責彈低音結他,很享受樂隊生涯,
我在大學畢業之後在教會的主日崇拜中負責領唱,經常要協調司琴與其他歌手樂手。
在各樣人事挑戰中,我們常常說笑:
呀,如果可以由某某做司琴,加上某某做鼓手,再加做某某和唱,你說多好呀!

=========================================

練習詩歌,跟「玩音樂」始終還是相當不同的事情;
而按著教會編排的事奉人員表輪流當值,也跟一支樂隊是兩碼子事。

我想,我很早就有了組隊的念頭,而自己也還不覺察。
結婚之前,我想灌錄一些由我們所唱的歌做紀念,
於是約了幾個朋友,分別當琴手鼓手和唱跟錄音,借了教會場地,一起製作了幾首歌。
回想起來,那是我們第一次自己組隊。

=========================================

移居幾年之後,我在教會中再次加入了敬拜隊,這一次被分配做和唱。

我想,「很想玩自己喜歡的音樂哦」的念頭其實一直一直都在,只是未到行動的那一步。
而再度加入詩歌練習的團隊,讓這個念頭又一次出現——可以玩自己喜歡的音樂嗎?

也許,「It's My Life」這一首歌終於把長久的想像推動成行動?
也許這是移居三年多之後,終於儲夠力氣想好好發聲的心路歷程?
也許是當時第一次回港的經驗帶著無可逆轉的震撼,把心態轉換了?
又或許是終於從臨時居留的身份轉變成永久居留,心有餘力可以實現一些喜歡的事?

總之那一年五月,我們兩夫妻正好在追看韓劇「機智醫生生活」,
主角五人組成的樂隊,有一次刻意穿上復古裝扮,唱了 Bon Jovi 的「It's My Life」。
自第一次聽到,我就忍不住無限、無限、無限的循環播放,聽之不厭,放之不下。

終於在六月某一天,我跟丈夫說:不如我們組合一支樂隊吧?
我們立刻想到了一些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丈夫比我行動得更快,說完不過兩三天,就說已經找到鼓手了。
而新近移民非常孤單的鼓手則比我們的行動更快,已經查詢好可以借用的場地,並問還有誰可以加入,再問第一次團練是幾時。

大家的行動力與期望,反而顯得我是最不著急的一個。
從想像到實現,就是幾天之間的事。

至於找誰做琴手、誰做結他手,我們苦惱了一輪。
要穩定地約齊一群人同日同時有空練習,
在人人都忙到不堪的這個世代相當困難、在我們這個「家有小孩」的年齡層更不可能。
我們說,應該要找未有家室、沒有小孩的。
可是,那樣就會比我們年紀小一大截,應該不會想跟我們這些阿叔阿姨玩吧?

丈夫說問問無妨,於是聯絡了牧師的兒子和女兒——居然兩個青年人都說好~!
我還再三不信——真的不介意嗎? 沒有勉為其難嗎? 我們的音樂喜好會相近嗎?

丈夫還額外找了一位喜歡唱歌的弟兄加入,說這樣我就不用全部一個人唱。

就這樣,未有家室的琴手與結他手、未有工作的鼓手、孩子都長大了的男主音,加上我們兩夫妻——成團了~!!!

七月,鼓手再問:那什麼時候第一次團練呢?
剛好我們七月中下旬去了一趟布里斯本,
回來後——8月5日,星期六——我們第一次聚在一起,練了「It's My Life」。

IMG_0093.JPG

是的,「It's My Life」是我們樂隊的開團歌曲。
它是我選的歌,是讓我決心組團的那一首歌,是我組合了平生第一支樂隊的第一首歌。

你有聽過這首歌嗎?
聽過的朋友都很驚訝說:這種唱腔、這種風格... 怎會想得到是你會唱的歌呀?
如果你很認識我,就會很明白,這真的就是我的歌。

當時不覺,現在回播,聽著聽著,我想,
它紀錄了我移居以來螫伏已久、終於想要回歸的內心——
對速度和痛快的追求、對忠於自己的堅持、對謹守原則、柔韌不屈的願望。
它也紀錄了我再無退路,唯有好好生活的決心:

It's my life
It's now or never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It's my life
My heart is like the open highway
Like Frankie said, "I did it my way"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It's my life

This is for the ones who stood their ground
It's for Tommy and Gina who never backed down
Tomorrow's getting harder, make no mistake
Luck ain't enough, you've got to make your own breaks

==============================================

這一首之後,我們輪流選歌,試著每個月團練一次。
沒由來的,因為要起一個群組又沒有為團隊起過名字,就叫「無名樂隊」,我一看就好喜歡;
鼓手同時是個插畫人,就畫了標誌,從此定名。

尚幸事隔一年,大家沒有跑光,六個人都還在;
六個人之間的年齡層大跨幅,看來也未有成為阻礙,我們唱過了各種不同的風格,
我甚至因為最年輕的結他手的介紹,而愛上了 Yoasobi 的歌。

開團那一天,丈夫意思意思做了一個開場白,
說大家組合在一起,為了玩樂,也為了在技巧上砥礪精進 (他當然不是用這些字詞啦)。

當今年年初輪到結他手選歌,而她選了日語歌,並選擇由她親自唱出時,我默默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才是。
最後,從來無法做到和音的我,用小和尚唸經的方式死唸日語歌詞,並苦練高難度的和音;
也沒有想過,會因為這一首歌,被稱讚說「這一首歌由你唱很合適啊」;
也從那裡開始,我重拾了填詞的愛好,把好聽的日語歌,改換成粵語詞,一首又一首。

原來,跟有心的人一起努力,真的會在技巧上突破自己的限制。

559302C3-F7C1-4D56-9908-5505BCB1E390.jpg  

我們這一年來,一直租用一間咖啡廳裡面的樂隊房間。
可是咖啡廳唯一提供的電子鼓,音質非常一般,
至於琴手則要每次搬運自家的電子琴、結他與低音結他手亦每次自帶結他,還要扛一台電子擴音器,
加上原本的錄音設備根本沒法錄音,而沒有空調的密室在剛剛的夏天幾乎把我們活活悶死,
我們開始構思——既然電子琴、結他、低音結他、擴音器,都通通自備了,電子鼓我們家也有,
不如大家集資購買幾支麥克風、混音器、擴音器,就可以移師到我們家團練,房租也省了~!

琴手本來就是影音專家,立刻行動,跟丈夫熱烈討論買什麼貨色什麼型號,很快價格就出來了。
等價格出來,內心又有些不好意思——其實也不便宜啊 (大概是租用十次咖啡廳練習室的費用耶)。
最後想到,不如讓大家各自按自己的意願和能力去付吧? 畢竟器材放在我們家,我們就「包底」吧!

就這樣,我們家的第三間房間,即將要變成 Band 房了喔~
感謝大家與我們一起發夢。但願這也是每一個人的夢想,或者在未來,變成夢想的一部份。

==============================================

成團一週年,很感恩。
從歎息連根拔起飄流異國後再無朋友,到組成了即使是從前也從未組過的樂隊,
它的成立、它的存在,默默紀錄了一點一滴的小轉變。

IMG_0078.JPG

PS.「機智澳洲生活」這個超可愛意念,來自親愛的讀者洋蔥先生,問准之後借來命名本篇故事,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貓伊藍 的頭像
    小貓伊藍

    小貓伊藍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