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結婚紀念日,大黑貓和小黑貓挽著尾巴一起尋找一份共同的禮物,做8週年的紀念。
左思右想、千挑萬選、商量討論...... 最後,我們捧了一隻簡約又優雅的玻璃滴漏壺回家,
決定以手沖咖啡來做這一年的紀念,願望活得更慢、細味更多、更敏銳於時光的經過。
非常可愛的是,當我拆禮物的時候,發現玻璃滴漏壺的盒子中,有一張卡片,上面正正寫著:
「Slow Coffee Style」
彷彿上帝知道我們的心願,用窩心又隱密的方式向我們微笑。
打開這張「Slow Coffee Style」卡片,裡面寫的文字,也深入我心:
「隨著每滴咖啡的滴落,時間慢慢的經過。」
背頁有幾個小指引:只為你自己,充滿熱情地沖調咖啡。
假如你有呼吸的空間,為你所愛的人沖調。
喝的時候,放空凝視窗外的雨。
如果你有一份艱鉅的工作要完成,就是時候喝一杯咖啡了。
喝的時候,想想任何讓自己覺得好過的事情。
[card]
首先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心有空間,就可以好好照顧身邊的人。
品嚐的時候,也可以放鬆地看看我家的小雨。^^
的確,每一次面對小孩,我都會自動切換成超崩緊的狀態——小心翼翼、如箭在弦。
而我面對工作,本來就每一次都感到如臨大敵,每一次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和專注。
所以這個慢活的勉勵,來得很美好。
「身」愈忙碌,心愈要「安靜」。
去年結婚7週年,以日本退修之旅作為立志;今年繼續持守。
延伸閱讀:
安息年的啟迪之旅——抹茶牛奶饅頭
大黑貓說,手工沖調咖啡,也代表著我們的婚姻。
花時間選豆子、烘豆子、磨豆子;
謹慎的調水溫、調速度;
緩慢的沖水、緩慢的滴漏......
一切都得慢慢來、花時間,沒有速成。
而自家手沖的單品咖啡,跟機器沖調、現成產品、咖啡店的咖啡,都不一樣。
後者全部標準化,天天喝都一樣味道;
手沖咖啡卻因著豆子的來源、烘焙的深淺、擺放的時日、研磨的粗細、
水與豆的比例、水溫的冷熱、流速的快慢、浸泡的時長......
令每一刻、每一杯,都完全不一樣、完全獨特、無可重來。
婚姻中的時光也是如此。
而手沖咖啡的精準與用心,也呼應著維繫婚姻的努力;
咖啡的苦與甘,也是生活與婚姻的映照。
好小子,竟然學了我,看見什麼都說得出一大堆象徵意義。
我當然非常珍愛這些心思,當下就立刻把丈夫的話抄下來,等著整理再撰寫。
(是的,丈夫口述、我編寫——想當然大黑貓先生的說法亂糟糟的~)
我不是個懂咖啡的傢伙,大黑貓先生也一樣;
事實上,我們兩個,前半生幾乎都不碰咖啡。
現在,對於欣賞咖啡這回事,也仍是一竅不通 (所以我們都自覺竟去買個咖啡滴漏壺做禮物有點吊詭~)。
因此,這一篇不是食譜,只是分享;我把它歸類到「味道的故事」。
除了欣賞「慢之流」咖啡,也邀請大家與我一起欣賞這份禮物的優美。
這組滴漏套裝來自日本,設計非常簡約明快,全體幾乎無文字,我非常欣賞。
看到太多其他產品,不是偌大的品牌名稱無處不在的印在上面,
就是刻度呀、數字呀、標示呀,大剌剌的生怕用家看不到,很是刺目。
低調而優雅是我選擇衣物用品的準繩——
初看平平無奇,細察才見特色,相處過就能感到美麗。
滴漏套裝共有三件:玻璃咖啡壺、不鏽鋼濾杯、盛裝小杯。
玻璃咖啡壺
玻璃咖啡壺形狀全身流線弧形,完全是我喜愛的美感工藝。
最得我心的,是它完全透明,其上既無品牌名字,亦無數字刻度。真個對我而言真的超重要。
但以為沒有刻度,會比較難用?
貼心的它,有一顆很小的磨沙圓點。
這裡,就是兩杯份的水位。
這就是我所指的低調優越。超愛。
不鏽鋼濾杯
極微細的洞孔,能夠直接滴濾咖啡,不需要使用咖啡濾紙。
能減省的事物,就減省掉。超級符合我們「減法過生活」的願望。
不用濾紙,也對小動物們居住的環境、我們居住的地球有好處。
比起其他不鏽鋼濾杯,這個濾杯極薄極輕,設計也是全然的簡約。
玻璃咖啡壺上半部份的形狀,完美貼合不鏽鋼濾杯,;
因此,把不鏽鋼濾杯輕輕放在玻璃咖啡壺上,就可以沖調咖啡,
省了那通常用厚厚陶瓷做的沈甸甸錐形濾杯,同時也省卻了架起那濾杯的架子。
一個設計,又省掉兩件不必之物,大愛。
盛裝小杯
看似平平無奇的小杯,用手一摸,拿近一看——
原來貼心的刻上了「10克」和「20克」的刻度。
我不喜歡器皿上有文字,設計師一定也是這樣的人;
這個刻度標示,是透明的。拿遠一點已經看不見了。
10克的咖啡豆是一人份,20克是二人份;刻度簡單的只標兩點,剛剛好,又省了量匙或秤磅。
倒入咖啡豆來試一試,也是剛剛好,很準確^^
另一個貼心,是它量完豆之後還可以放在一旁留用,咖啡滴濾完成後拿起濾杯,
不會一下子無處可放而濾杯又一直滴水那樣狼狽,
也不用立即離開餐桌跑去廚房放入洗手台那樣趕忙,
亦不會因為只好隨手放在一邊而令餐桌變得髒亂。
這個小設計真是非常窩心。
加上我的廚房好朋友 Maxx 有了新配備——研磨刀 + 玻璃容器,
配合 Maxx 1600W 的力量,研磨咖啡豆這件事有了專業的幫手,
也不需要在手沖咖啡套裝上找尋磨豆的部份。
要說還未備齊的,就是手沖壺。
那個壺身小小,單手可以拿起、壺嘴又幼又長,可以更好控制水流的水壺。
不過,暫時我的常用量杯就頗能擔當這個責任,
剛好它有小尖嘴,倒起水來也乾淨俐落。
而我的大笨象,燒好水可以維持在98度C,
那麼從大笨象那兒把水倒入量杯,再倒到濾杯時,水溫就完美了。
待我真的很會沖調咖啡時,再想想是不是要一個水壺吧~^^
關於手沖咖啡,我還是個從頭到腳的門外漢 (而且距離那道門也老遠)。
面對單品咖啡,所謂的聞香、嚐味,都是真的不懂。
認真嚐過的咖啡豆,暫時只有越南的、哥倫比亞的、台灣阿里山的,和印尼蘇門答臘的。
勉強要說的話,我喜歡甘苦、深濃、稠厚口感,不愛酸澀、清淡、薄削口感。
也因此,烘焙的深度也是愛深不愛淺。
不過有時也會想,所謂的不喜酸味,是咖啡豆品質不好或我自己沖得不好而產生的酸,
好的豆子加上準確的沖調,酸味也應當是可供欣賞的光譜。
暫時謹把從朋友們和咖啡豆老闆娘口中聽到學到的記下來——
咖啡豆的研磨,去到中細程度即可,不需要幼細如粉。
水溫大約94度C。
先倒入一點熱水把咖啡粉濕潤透徹 (但未開始滴漏),待30秒。
接著慢慢倒入熱水,咖啡粉多的話繞圈澆下,咖啡粉少的話從中間位置注入就可以。
觀察著水位,務求讓所有咖啡粉都剛剛浸泡到熱水。
每10克咖啡豆,可以加入120~150克水。這是一人份。
祈願慢慢生活。
========================================
附上我在未有這套漂亮組裝之前,「克難版」的家居取代方案~! (其實一樣好用啊~)
咖啡濾紙:以撕開的茶包袋取代~
咖啡濾杯:以小漏斗取代~
咖啡壺:以寬口玻璃杯取代 (杯口小於漏斗的最寬處即可)
水壺:依然是我的日常烘焙用量杯 (可盛載100度C的沸水)~
加一支量匙,加個電子秤,豆和水的份量也可以好好拿捏。
學著我的套裝的貼心,一早在餐桌上放個小碗,
咖啡滴濾完之後,把咖啡濾杯拿起來,放入小碗中,就很乾淨俐落了~^^
雖是「克難版」,但也很好用。
最重要的是,很溫馨很家常,又帶點小幽默~ (也帶著我的小聰明與小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