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11.JPG

朋友 W 在一次與小雨相處過後,寫了一篇感人的文字,命題為「從抗拒到微暖」。
我還未打開連結來閱讀,內心就被標題這幾個字溫暖起來。

在這之前,其實一直想寫一篇「難以親近的寶貝」,與大家分享;
讀完 W 的文章,更多延伸的思考與感受,於是決定提起心肝把我的經驗也整理記錄下來。

我把這一篇也標上同樣的題目,謝謝你的啟發。

DSC_0519.JPG  

小雨未滿一歲的時候,我們就察覺到他好像不太喜歡身體接觸。
這個覺察,完全不符合心理學、家庭輔導學、嬰兒醫學,或所有親子理論的闡述。
從我唸大學到現在,只聽過嬰幼兒(以至成人)極需撫摸,從無聽過小孩抗拒碰觸。
因此我從來不確定是小雨不喜歡,反而比較多自覺未夠盡力 (一旦成為母親,自我責難的機制就內置了...)。

最早開始留意,是恩師介紹了一位碩士班的師妹找我,讓我做她的研究訪談對象。
她是嬰兒按摩導師,做的研究是嬰兒按摩如何增進親密關係。
我當時在電話中聽著,心中已經在奇怪——嬰兒按摩? 我的兒子不會靜止躺下來給你按啊~
師妹來了我家三次教導我們嬰兒按摩,小雨沒有半次給我們順利按。
然而當時師妹再三強調,小孩子必然眷戀被按摩,只要我們勤練,一定能培養出習慣。
我們努力了一陣子,小雨沒有很喜歡,我們也沒有很享受,倒是為了如何留住他平躺不讓他逃走而費盡心機。

到一歲過後,小雨展現了明顯的武力:
不高興、不滿意的時候,就動手打人,也會以同樣的狠勁傷害自己。
與此同時,我發現他很難親近——發怒之後,即使已經和好,卻不能以一個抱抱或親親結束。
就算是一般的情景,例如大家一起坐在地板上玩玩具,玩得正開心,但你若想貼近他就不可以。
而他的拒絕,是清楚的、一致的、重複出現的、有系統的。

當「難以親近」的特質變得比較確切,嬰兒期的種種也因此能串連起來,開始理解——
我餵餔母乳的時間非常短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雨死活不願被親餵。
換到奶瓶裡餵就沒問題,奶量吃很多,但是親餵的話,只得初生幾天的他,也要跟你拼命。
當時的陪月員很盡力地協助我,一次又一次把大哭大叫拳打腳踢的小雨哄好,再來湊近我,
但每次小雨一發現又來餵奶,就又大鬧到崩潰,讓陪月員也非常疑惑不解。
現在回想,不愛親近的特性,自一出生已顯見。

又想起小雨開始動手時,我們很努力地嘗試找尋模式 (pattern),很想去理解他;
奶奶是最多被打的一個 (毫無情面一掌摑臉的打法啊...),
我們觀察所得,奶奶每次一出現就會即時把臉湊近,要求小雨親吻她。
當時我們還在想「小雨不喜歡奶奶嗓門太大」、「兩人還沒熱絡」、「小雨不喜歡被指令」等,
現在理解過來——太近了。湊近的距離,超越了他可以接受的範圍。

於是,我開始能夠定義這一個「難以親近的寶貝」,嘗試明白這就是他的獨特之處。

DSC_0512.JPG 

小雨非常獨立,一開始會走路,就拒絕被牽手,從未需要我們扶助。
小雨也抗拒任何「護理系列」的動作——
打自初生,就不喜歡被清潔耳朵、鼻子、肚臍;總是要等他睡著才可以。
現在大了,就更加堅拒一切護理:剪指甲、抹汗、塗潤膚乳、抹防曬霜,通通都是不可以的。
他也堅拒剪頭髮,並堅拒被刷牙——他直到一歲半,都沒有刷過牙。
其他人總是不理解,覺得不過是幫個嬰孩刷牙,有什麼難的,大不了使用暴力就好了。
我們也非常苦惱 (總不能永遠不刷牙不剪指甲啊),也真的有考慮過粗暴處理,
可是我的孩子,寧願咬斷你的手指、咬斷牙刷,都不肯就範——
他教會我們,他絕不是一個可以給你硬來的小孩。

生病的時候,那種假葡萄口味的藥水當然絕不沾嘴;
但當我連精油都沒法替他塗擦時,就開始擔心——真的完全由他不醫治嗎?
這份擔心,也讓心底的挫折與失落冒上水面——為什麼連親近一下自己的孩子都那樣難呢?

DSC_0516.JPG 

幾個月之前,「黑貓手工烘焙」破例第一次為素昧謀面的客人 W 做蛋糕;
因為這個緣故,意外地認識了很談得來的新朋友。
W 是有自己想法的香薰治療師,我們彼此留言,互相請教,分享想法。
我想試試 W 的按摩,W 想試試我的烘焙,於是她來到我家,我們交換專長。
這份可愛的「社區交換」三不五時的持續著。

在無法替小雨擦油輔助復原的迷茫中,我想起 W 不但會用精油,且有舉辦幼兒按摩活動,
於是向她請教,說著說著,更多說到的是心情。

W 當時解答了我一些問題,當天再晚一點的時候,再留了言給我——
她說,她完成一天的工作了,安靜下來時再想想,想到其實的確不是每一個幼兒都愛按摩。
她說,在她舉辦的親子按摩活動中,的確有個別的小孩並不喜愛被父母按他,
總會一轉身就跑掉,去做自己更喜歡事,或是看書或是玩玩具。
W 反思說,也許「被按摩」是我們成年人的需要:
我們生活壓力很大、心情很緊張、身體總是很累很痛;我們與人距離甚遠,需要更多的親近...
我們假設了小孩亦享受同樣的觸摸,甚至自動地覺得小孩一定喜歡被按摩。

她那段錄音留言,給了我很大的力量,讓我從主流論述的框框中,深深釋放。
許久以來,總是在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一樣;總是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不好。
其實,小雨可以與一般小孩不一樣;其實,我可以做得夠好,而他仍然與聚不同。
(有時候,是我自己選擇不走尋常路;有時候,是我的環境真的不太尋常,需要我繼續突破常規...)

我留言給 W,非常感謝她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夜裡繼續在思考,
而且給我更闊的視野,欣賞孩子的不一樣。
W 回應的時候,提議說:「下一次來,讓我來試試貼近小雨,看看他的反應。」

DSC_0515.JPG 

有時候,人的改變、關係的改變,真的非常奇妙——
並不在乎你「做了什麼」,而在於「是否覺知」(不是行為的改變,而是內心的發現)。
自從覺知小雨難以親近,覺知我們仍然可以慢慢試慢慢練,我與小雨之間,已然多了許多碰觸!

小雨並不是自閉傾向那種不可觸摸,而是他非常需要在身體接觸上有自主權。
忽然去抱他,真的不可以,可是若他願意時,他會跑過來抱你;
伸手就摸他的頭,也很不可以,可是他有時會抱住我的頭,撫摸我的頭髮。
所以,要慢慢的與他相處,尊重他的意願,在他情願的時候,好好親近——
他真的不是小孩子 (我就說他是扮BB的天使嘛),不是隨便給人亂搓亂摸的。

自從對「與小雨觸碰」這件事產生覺察,我已經感受到不一樣。
夜晚吃奶的時候,我伸手碰他的手,請拉著我的手吃奶。
他想了一陣,抽回他的右手,緊握奶瓶——我正正以為又給拒絕了——
——然後他換出自己的左手,主動用左手牽著我手。
我好震撼。他在思考、他在選擇、他在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方法,而且他願意回應我。

全都是這些微小但重要的變化。
在我覺察之後,一一的體驗轉變與不同。

DSC_0517.JPG 

終於到了 W 來探看小雨的日子。
我預備了巧克力小蛋糕給 W 與 C,她們則從自己的田間採摘了新鮮的小番茄給小雨。
下午茶時間,W 試著用腳碰碰小雨的腳;
吃完茶點看書玩玩具,W 試著用手摸摸小雨的背;
臨走的時候,W 試著湊近臉龐,請小雨親她一下,當作道別。
三個情境中,小雨都表達了拒絕:
第一幕,是縮起腳腳避開,停了吃東西,也發出聲音拒絕,並轉身想我抱走他;
第二幕,是扭動身體,並伸手撥開人家的手,然後轉回去繼續滿有興致的看書;
最後一幕,小雨做出最經典的反應——
以閃電的極速,超強的力度,一掌打在客人的臉上,清脆的「啪」一聲響。

幾天後,W 寄來她的文字,觸動我心。
閱(摸?)人無數的她,當然不怕被小雨拒絕,加上早已知道小雨就是這副德性,我毫不擔心;
我的感動,是她對觸摸的理解、對關係的理解。

她帶來親手種植的小番茄,而小雨吃得很開懷;這就是第一份碰觸——非身體的。
這樣的交流,其實也非常有意義——情感的傳遞與接收,有時不限於觸摸。
她非常注意小雨的反應,把所有微小的動作看在眼內、放在心裡,理解並接受他的拒絕。
她也毫不害怕被拒絕,試了又試,換很多不同的方法去與小雨接觸。
對於被狠狠打臉,她毫不震驚。她在文中反思說,如何用力,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
她看到的,不是攻擊、不是抗拒、不是惡意;
她看到的是小小幼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正在學習、而尚未掌握的能力之一。
她留意到小雨舉手拍打她的臉的時候,是微笑的、是興奮的、是主動的;
因此她覺得,這是小雨自成一格的方法,這是他獨有的說再見動作,
而且,她留意到,
這是小雨第一次主動以身體接觸她。
我向來也很能接受這個小子的獨特。但我真的難以承受他打我。
W 卻喜悅的視之為「美麗的瞬間」:小雨首次伸手接觸。真讓我敬佩~

DSC_0522.JPG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身體觸覺都不一樣。
每個人的親密需要都不樣,每個人的親密距離都不樣。
每個人的表達與接收都不一樣,每個人走近另一人的步伐都不一樣。
原來是這樣美麗、這樣奇妙、這樣細緻的事。

每一天,我繼續學習與小雨相處,累積每一個微小的、確切的默契~^^
昨天,我摸摸他的頭,剛在學習說完整句子的他,很努力地擠出:「不要,搞,BB頭頭」
我立刻停止,並告訴他,我聽到了,明白了;然後反過來伸頭給他請他摸。他很樂意,還加送吻吻。
吃飯的時候他永恆地雙腿亂踢,總是持續又大力地踢我膝蓋,我告訴他那樣做令我很痛,
然後我挪開一點,不再讓他踢,他伸直腿腿,想再次碰到我,並說:「摸! 摸! 用腳摸媽媽!」
我重新移回去,他把腳掌放在我大腿上,輕輕的來回摩娑。
今天下午他躺在床上,伸出雙腳踢空氣,我伸手向他,當他以為我要摸他時,搖頭拒絕;
然後當他發現我伸出來的是手背,且停在半空不再前進,他主動伸過小腳,來摸摸我手。

細意觀察、放下自己的「應然」,留意孩子的「實然」,
讓我更加尊重他的獨立、他的身體、他的意志、他的心情、他的意願。

我不再覺得他是個「難以親近的寶貝」。
他是個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小大人。
現在,他能夠清楚地向我表達他想要我在身邊。
今天我在電腦前打這篇文字,他走來我桌前,結結巴巴的努力說:
「媽媽,唔要,返工工,做嘢嘢,要,陪BB,睇書書。」
然後拉住我的手,把我一路牽到睡房,我們扒在大床上,一起看我買給他的動物百科全書。
他不要我繞在身邊的時候,同樣能夠清楚地向我表達。
看見他總是很不舒服的樣子,我知道他還未懂得說出來,於是逐部份細問:
「肚肚有沒有痛? 眼眼有沒有痛? 頭頭有沒有痛?」
他覺得我問長問短實在太煩,清脆的說:「唔要媽媽。」
「OK!」我說,「有什麼需要再告訴我~」就離開房間。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丈夫說。
「真的呢~」我點點頭。
「即是跟你非常像。」丈夫補充說。
「......」我有點意外——但想想又是真的。
不過,我真的說一不二,充滿信心的踏上自己要走的路時,已經是個青年了。
小雨這樣幼小,已經懂得殷切歡迎、又懂得堅決拒絕,真的令我非常欣賞、非常尊敬。

在他身邊,我真的每天每刻都有許多 Something New,可以體驗、探索、學習。

DSC_0514.JPG 

這個沒有麵粉、沒有糖的食譜,連杏仁粉、椰子粉都不需要,非常平易近人,
初試「無醣烘焙」的朋友都應該很容易上手啊~^^

把那天 W 看探望時我們在吃的巧克力蛋糕放在這裡。
記念這慢慢走、慢慢學、慢慢摸索的過程——從抗拒,到微暖......



無醣.三重巧克力瑪芬 Low Carb Triple Chocolate Muffins
食譜來源:
小黑貓原創
*切勿直接轉載圖文及食譜~ 如需分享請註明出處~!

材料:(6個瑪芬)
雞蛋......1顆
奶油......18克
酪梨油......27克
原味優格......140克

水......25克
香草精......1/2茶匙
    <---自家製天然香草精~請參考「天然雲呢嗱香精」~
黃豆粉......85克
可可粉......20克
赤藻糖醇......35克
蘇打粉......1/2茶匙

泡打粉......1/2茶匙
鹽......1/4茶匙
可可粒*......10克
純巧克力(可可膏*)......60克

* 可可粒 (Cacao Nibs) 是整顆可可果曬乾、切碎的果實碎片;
  可以說是最原始狀態的「巧克力」,有些可可粒已發酵過,特別香醇好吃。
* 純巧克力 (Unsweetened Chocolate) 的可可純度是100%,無奶無糖無添加物。
  也可以用可可膏 (Cacao Paste)。
  


做法:

奶油隔水或微波加熱融化。純巧克力 / 可可膏切碎。
所有濕材料 (雞蛋、融化奶油、酪梨油、優格、、香草精) 放入盤中 (圖一),攪拌均勻。
所有乾材料 (黃豆粉、可可粉、赤藻糖醇、蘇打粉、泡打粉、鹽) 放入另一盤中 (圖二),
混合均勻,倒入濕材料中,攪拌混合 (圖三),加入純巧克力、可可粒 (圖四),拌勻 (圖五)。
麵糊填入瑪芬杯中至8分滿 (圖六),送入已預熱至185度C的烤箱中,烤30分鐘至熟透。
取出,稍降溫後可以脫模,置網架上放涼。

LC 雙重巧克力瑪芬.jpg 
小黑貓嘮嘮叨叨:
所有材料都沒有筋性,攪拌的時候不用像傳統烘焙那樣小心~ 直接拌勻即可。
無醣烘焙在出爐後會繼續熟成,所以不建議一出爐就撕開/切開;
     內部的蒸汽跑了出來,就沒有了繼續熟成的機會,烘焙品會有點濕黏。
無醣烘焙比較適合冷卻並回油之後再享用~ 
     各樣材料的風味更揉合,油潤度更好,尤其糖醇在完全冷卻後,後味消失。
想吃熱的,可以再翻烤或微波一下。


IMG_1513.JPG 

延伸閱讀——
[凡人版] 三重巧克力碼芬 Triple Chocolate Muffins   <---點擊進入~
(剛好也是小雨寶貝的故事... 當時,猶未出生~)

P3159016.JPG

可可粉的濃郁味道 + 可可粒的發酵香氣 + 100%純巧克力的回甘苦澀
令這個「三重巧克力蛋糕」名副其實,巧克力的所有美好,全部密集地在口中爆發......

超級濃郁的巧克力味道、超級濕潤鬆軟的口感——這顆瑪芬,給了我無比的幸福感。
沒有糖、沒有麵粉的它,只能比一般的巧克力瑪芬更好吃,一點都沒有要追趕麵粉版本的意思^^~

要跟 W 與 C 說句抱歉,當天她們來時,蛋糕未是最好的版本,巧克力的濃醇度還差很遠;
請你們下次來時再吃美味的下午茶~~~
(還有說好了的烤腰果醬,還有說好了的提拉米蘇...... 快快再約一個「社區交換日」^^)

IMG_151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貓伊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